上海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原標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上海實踐——上海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時代高度,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上海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主動加壓,提出上海要在2019年底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牽頭,市各相關單位、各區密切配合,緊緊圍繞目標,主動對標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創建(東部)標準,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提亮點,全域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近期,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組成評估組,對上海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開展評估,一致認為:上海市對標第三批和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創建(東部)標準,全域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全域基本達到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上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服務目標均等化、供給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專業化、公共服務效能化、管理體系制度化”的鮮明特點。
同時,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第三方開展滿意度測評。結果顯示,上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滿意度評估綜合得分90.46分。
自2011年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示范項目)創建工作啟動以來,上海全市16個區有11個區參與了共計4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示范項目的創建,占比達70%。
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
立足于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水平,上海制定出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年)》,并結合實際對《上海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清單》進行動態調整。同時,規范文化館、公共圖書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等公共文化機構和平臺的服務標準和流程,建立全國首個數字文化服務的地方標準《公共數字文化平臺服務規范》。
目前,上海已形成市、區、街鎮、居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實現“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目標,人均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從“十二五”末的0.15平方米增加到0.2平方米。有關統計顯示,上海現已建成市、區兩級公共圖書館23個,街鎮圖書館216個;市、區兩級文化館24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16家;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5546個;東方社區信息苑311個;美術館89家;博物館140家。“十三五”時期,上海在規劃建設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劉海粟美術館、世博會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程十發美術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等重大文化設施的同時,進一步統籌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拓展方面,上海亦有新表現。針對人群居住結構特點、自然村分散等情況,上海各區積極推動建設介于街鎮、村居中間的3.5級鄰里中心、街區中心,設置村居4.5級客堂間、睦鄰點等基層服務點。在商圈、樓宇、交通樞紐、公園綠地、濱江水岸等公共空間,與社會機構共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的城市書房、智慧圖書館、望江驛等新型公共空間,有效補充了四級設施網絡,實現了城市公共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與融合發展。
為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上海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納入全市城鄉發展一體化、鄉村振興發展工作目標中。在公共文化四級配送體系中,以區域人口為基礎進行分配,重點向遠郊地區傾斜,著力化解遠郊地區資源相對稀缺的矛盾。據了解,截至目前,上海遠郊地區配送額度占全市配送總量的20.3%,與市區人均配送量的比例為2:1。此外,依托2018年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提升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宣傳、文化、民政、工青婦、教育、科技、體育等多系統多部委聯合推動,將各類優質資源下沉到基層,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對于重點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如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生活困難群眾等,上海充分用好各類文化陣地、基層服務點等設施場所,在全市陸續開展了“五一”“十一”以及“同在陽光下”農民工假日電影放映、“青青夏禾知行明德”青少年暑期活動、“社區陽光院線”電影放映和老年優惠觀影等有針對性的公共文化活動。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實現從“小循環”到“大循環”
作為全國最早推動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設施運行管理社會化、專業化的城市,上海先后編制了《上海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會化專業化管理工作手冊》《上海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會化專業化管理服務標準》《上海市關于政府購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的參考流程》《上海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會化專業化管理主體資質標準》等一系列配套參考文件。
目前,全市建成運行的216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中,已有超過90%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委托企業、社會組織、群眾文藝團隊等各類主體參與整體運行或部分項目管理,成效顯著。與此同時,上海有市、區兩級注冊文化類社會組織1200余家,較2015年增長近30%。2019年,參與全市公共文化內容配送主體中,共有包括國有院團、行業協會、民營院團、民辦非企業單位(組織)、社會機構在內的各類社會主體約600家。
上海市民文化節是上海市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活動所搭建的重要平臺。創辦7年來,上海市民文化節累計開展活動近25萬項,每年舉辦的市民文化藝術賽事,發揮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市民自我展示、藝術普及、區域特色文化培育等功能,累計服務市民超1億人次,成為上海重大文化品牌項目,先后被評為“上海十大新聞”“上海十大社會治理創新項目”。各種社會資源在以上海市民文化節為代表的市、區兩級公共文化平臺上轉化為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實現了從系統內“小循環”到社會化“大循環”的轉變,有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文化志愿服務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橋梁。目前,上海有文化志愿服務隊伍約5200支,20萬人。在市級層面成立了“上海市文化志愿服務聯盟”,通過不斷健全上海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機制,提升服務能級,大力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并納入全市志愿服務網絡,使全市的志愿者隊伍形成合力。
2013年始,上海在全市層面設立“上海市公共文化從業人員三年萬人培訓”項目,開啟與知名高校創新合作模式,對全市各級公共文化從業人員進行有主題、成系列、全覆蓋的專題培訓,努力提升其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至今,該項目已舉辦400期短訓、巡講,累計培訓學員3.5萬人次,為加強人才隊伍培訓、提升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基本實現“點單式”“訂單式”服務
創建公共文化內容的四級配送網絡,是上海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重要舉措。目前,上海已形成全市統一的公共文化內容配送平臺,根據市民需求開展配送工作,基本實現了“點單式”“訂單式”服務。為加強精準化供給,上海在全市設置了5000余個市民文化需求二維碼,形成“需求地圖”。2019年,上海市區兩級配送文藝演出、文化講座、藝術教育活動共計3.88萬場,文藝指導7.8萬課時,電影和農村數字電影放映10萬余場,總受眾約1768萬人次;東方信息苑總服務1759萬人次。公共文化內容供給持續向3個遠郊地區傾斜,配送額度占全市配送總量的20.3%;持續向基層居村下沉,配送場次數占總配送場次的76%。
近年來,上海及各區積極搭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采購平臺,不斷擴大公共文化產品采購范圍,逐步建立起區域化機制供給模式。2017年2月,浦東新區創新舉辦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采購大會。2019年3月舉辦的“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公共文化和旅游產品采購會”第一次將文采會擴展到長三角,也是文旅融合后首次實現公共文化產品跨區域、全產業鏈的集中展示,是公共文化及旅游產品供給側改革的一次全新嘗試。
2013年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得到文化部肯定并推廣。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上海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服務方式轉型升級,大大提升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效能,建成了全國第一個省級區域全覆蓋的數字化文化服務平臺“文化上海云”。目前,“文化上海云”注冊用戶超過500萬,線上場館數4000余家,平臺日均瀏覽量達50萬人次,累計發布40萬條公共文化活動信息,市民通過平臺預約參與的活動達14萬余場。
同時,“文化上海云”開設了公共文化服務“云上直播”功能,舉辦“云上市民文化節”“5·18云上博物館日”“云上影視文化節”“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云上群星獎”等線上品牌服務,推動文化活動線上直播、錄播活動,打造更加開放、全天候的活動模式,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興趣愛好的市民利用碎片化時間體驗服務,在線直播觀看人次達4100萬。
此外,依托“文化上海云”平臺,上海積極探索面向居村的“文化云盒”。整合“訂單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用“文化云盒”形式配送到基層,用戶既可選擇云盒集成的文化資源,也可上傳本地的特色文化資源,目前已在全市1150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內完成鋪設。
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創新,“文化走親”增強活力
樹立大文化發展理念,推動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跨部門、跨領域共建共享和融合發展,是上海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協調機制的重要指導思想。2011年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協調小組成立,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審議決策、統籌協調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大事項;每年召開全市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會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協調小組會議。同時,全市各區均建立公共文化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全面推進重點任務改革。目前,上海已完成區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全覆蓋,各區均組建了“以區級圖書館、文化館為總館,各街鎮圖書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分館,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農家書屋等為基層文化服務點,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在區域內聯動共享”的總分館主要架構模式,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成效顯現。
與此同時,上海公共文化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也在穩步推進。目前,上海已完成58家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建立以理事會制度為標志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探索實踐多方共同議事、咨詢和決策機制,推動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創新服務內容和方式,改進服務方式和手段,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形成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獨立運作、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新機制。全市216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均成立社區文化群眾議事機制,協同推動現代社會治理和社區自治。上海還積極培育群眾文化團隊和基層文化能人,鼓勵群文團隊自我發展,鼓勵文化能人發揮作用。
上海廣泛開展“文化走親”活動,通過跨區域“文化走親”來增強基層公共文化活力。目前,全市各級各類群眾文化團隊超過2.3萬支,其中市、區、街鎮三級群眾文化團隊6000余支,在構建和諧社會、引領文明風尚、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公共文化服務的監管機制層面,上海已建立由行政管理部門、社會第三方、廣大市民和媒體等共同參與的多維監管評估機制。委托第三方機構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機構設施日常巡查機制,組建日常巡查志愿服務隊對全市已開放運行的區級文化館、圖書館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開展常態化的暗訪巡查。每年末對各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開展績效評估,并委托第三方進行滿意度測評。定期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全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街道(鎮)圖書館進行績效考核和評估定級。同時,結合每年公共文化重點工作,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對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進行檢查監督。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法制保障,“三化”軌道保駕護航
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地方性法規體系的完善,上海全面學習貫徹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于2012年出臺全國第一部社區公共文化領域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規定》。與此同時,上海市委、市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了《貫徹?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實施意見》《關于本市貫徹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為規范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并積極推動《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上海市全民閱讀保障條例》等立法,現已申報2020年上海市人大立法正式項目,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地方性法規體系,把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在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上海各區越來越重視制度建設。如嘉定區文化館在總分館制推進過程中形成了《上海市嘉定區文化館“總分館制”制度文件匯編》,明確統一標識規范、統一配送規范、統一服務標準規范、統一數字服務規范以及統一政府考核規范。浦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通過規范圖書室和延伸服務點的工作,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建立圖書室和延伸服務點統一管理的抓手,提升分館服務網絡的整體效益。徐匯區先后制定了《徐匯區公共文化配送工作流程》《徐匯區公共文化配送巡查評分標準》《2018徐匯區公共文化配送主體管理辦法(暫行)》《2018徐匯區各街鎮公共文化配送需求主體管理辦法(暫行)》等制度性文件。
目前,上海正按照黨中央要求,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上海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為全國改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指示,繼續全力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