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陪出來的(附1-9年級陪伴方法)
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培養出來的!
68位高考狀元真實身份曝光,他們的家庭教育都有這3個特征: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小幫助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
父母及時表揚或督促孩子,讓孩子發揚長處,彌補短處。
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共同成長。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小幫助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
父母及時表揚或督促孩子,讓孩子發揚長處,彌補短處。
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共同成長。
難怪有人感嘆: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考試,不僅僅是卷面上的知識競技,更是教育投入的比拼。
投入的主角,是父母;比拼的場所,在家庭。
優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出來的,所有家長都要知道。
父母陪伴的五個“坑”
正在毀掉孩子的潛力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優秀孩子是優質教育的成果,問題孩子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父母錯誤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努力與潛力。
第一個坑:敷衍太過,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陪伴,不只是陪著這么簡單。如果家長一邊陪孩子,一邊做自己的事情,就等于沒有陪伴。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而不是“被陪著”。
第二個坑:耐心太差,沒有控制好情緒。
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動不動就發脾氣,對孩子又打又罵。
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的陪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毒藥”。
第三個坑:回應太少,和孩子距離很遠。
有些家長很敷衍,不管孩子做什么,一句“好的”、“知道了”就應付過去了。
對于3-12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第四個坑:說教太多,會使孩子產生厭惡。
說教并非教育,只是一種發泄,一場不負責任的指責。
父母總是說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當父母用權威武裝自己的時候,孩子就會用情緒保護自己。
第五個坑:期待太高,給孩子施加壓力。
孩子并非機器,不是我們付出了愛與關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饋。
教育孩子,不應該抱有太強的功利心。
陪伴孩子,也不能只為了讓他考出好成績。
陪伴是個很復雜的概念,父母陪在孩子身邊,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
只有深入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教育。
優秀孩子都是“陪”出來的
最需要這五種高質量的陪伴
真正優質的陪伴,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陪伴的質量。
第一種:用心的陪伴。
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
用心關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只有父母用心了,才能幫助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種:尊重的陪伴。
不要打擊孩子,不要一味指責,不能高高在上,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要給予應有的尊重與信任。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做朋友,我們都要放低姿態,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第三種:耐心的陪伴。
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措辭和態度,講明道理,切忌發火、給孩子貼標簽。
有些道理我們都懂,但孩子未必就懂,所以要花更多的耐心來教育孩子。
第四種:平常心的陪伴。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100分,有孩子登上第一名,就要有孩子在路邊鼓掌。
成績并不意味著一切,孩子還有很多可能性。我們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找到最合適的成長道路。
第五種:共同成長的陪伴。
董卿說過: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你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給孩子做好榜樣的過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優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
一對好父母,勝過200個好老師!
曾經,一個男孩和爸爸互動的小紙條感動了全網。
爸爸是高中班主任,工作非常忙,每天早出晚歸,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
于是,兒子把想跟爸爸說的話都寫在紙條上,然后貼在門口或茶幾上,紙條上既有他的心里話,也有他想問的數學題。
爸爸看到,就會在紙條上寫下回復,父子兩人雖不能“朝夕相處”,卻可以“紙條傳情”。
小小的紙條,承載了父子的肺腑之言,也記錄了孩子的成長歷程。
陪伴的方式有很多,忙碌并不能成為父母缺席的理由。
記得一位作家說過:“父母”這個角色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每位父母,都必須對孩子親力親為。
陪伴并不需要“大把”的時間,哪怕每天只有10分鐘,只要父母做到全心全意,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關注,就是成功的陪伴。
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個故事;
可以和孩子分享今天有趣的事情;
可以和孩子一起攻克作業上的難題;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的玩具、游戲……
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
有一句話說得好:父母和孩子,從來都是一種相互成全的狀態。
父母為了孩子,固然是拼盡全力的付出,而在孩子這里,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世上最完全的依賴、信任和愛戴。
哪怕我們在外一事無成,可回到家里,我們還是孩子的父母。“父母”,就是我們一生最光榮的稱號。
趁著孩子還未長大,趁著我們還未變老,好好陪伴,用心教育,努力成就孩子。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也是任何成功都無法超越的榮光。
一位名校校長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學校里各方面優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長陪出來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其實與學校教育沒啥大的關系,多半是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做的好;而一個所謂“差生“也多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的確,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是,怎么陪卻是大有學問的!
這是一篇名校老師給陪讀家長的建議,1-9年級都整理齊全了!這些建議,越早開始執行效果越好,孩子到高年級后,雙方都會越來越輕松。現在看到還不晚!趕緊收藏!
小學一、二年級
1.寫字工整
如果不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等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再去糾正他,會讓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就直線下降,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2.做作業速度
成績明顯低于班級平均分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做作業速度慢。
所以一開始不要求正確率,只要求速度,嚴禁邊做作業邊玩,盡量做作業中途不吃東西、不上廁所。先做他不擅長的作業。
這個階段切忌把追求成績錯誤地表現為要孩子當第一名,更不該只重視分數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錯誤放大成績的意義與重要性。
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跟自己競賽",讓孩子了解成績是一種自我檢驗而不是分數、名次的追求。
小學一二年級還要培養孩子每天朗讀、寫簡單日記的習慣。總之,一定要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
小學三、四年級
小學三年級的學習習慣直接決定高考的學習成績, 小學三年級和高二成績相關系數為0.82,重要程度不用多說了。
這個階段是孩子學習逐漸定型的重要階段,這時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所以又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孩子在一二年級養成的良好習慣一定要加強不能放松。
三年級后不用跟一二年級一樣再坐在旁邊陪伴孩子做作業了,他們開始主動積極的接受新知識,但你要 教會孩子做計劃表、整理錯題、做筆記。
1.語文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閱讀計劃表,記錄每個月的閱讀字數。中年級也是孩子寫好作文的關鍵時期,平時孩子寫日記要引導他多寫生活中發生的事兒,多描寫細節。
2.數學
從三或四年級開始,如果孩子學習輕松,喜歡挑戰,那么可以學點奧數,但是千萬不能強迫。
學奧數要抱著訓練態度和平常心,但不是指隨隨便便應付,學奧數最難得的是堅持,首先家長要堅持,做好情緒的疏導,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既然選擇了就堅持,既然堅持了就努力做好。
3.英語
三四年級英語是從聽說到讀寫的過度期,平時多看看英文繪本,要求孩子拼寫單詞等。
三四年級開始教孩子 畫重點、整理錯題本、簡單記筆記。
記筆記和找重點是相輔相成的,但是要讓孩子盡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千萬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講課內容。
小學五、六年級
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以后,不用再過問課業細節了,只要在他偶爾犯懶的時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時候鼓勵他,在他實在找不到解決辦法時跟他一起尋找方法,是不是很輕松?
這時候孩子有了自主的學習能力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不是很感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古話?以后初中高中你也同樣省心的。
1.語文
語言素養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小學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進入初中語文再差也不會差哪去。
小學學過的或者要求必備的古詩詞,最好分類整理一下,并定期朗讀背誦,做到滾瓜爛熟。
成語和文言文詞句積累一定要知其意識其字,并且要體會文言文的語感。
2.數學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家長盡量讓孩子去學奧數,不管孩子學不學得好,肯定不會讓孩子越學越笨!
那些學過奧數的孩子進入初中以后,他們的思維明顯比沒學過奧數的活躍,新知識接受能力也比他們強,這些孩子便越學越帶勁,考試分數就慢慢拉開了距離。
數學考試也是以中考為標準,很多題都是中考原題。
都是找規律、周期循環、圖形數數、簡便計算、定義新運算、數列求和、方程解題等等......運算律尤其是分配律要反過來倒過去地會運用。
總之 小學奧數的知識多學一點最好。小學里的所有幾何知識(圖形知識)一定要學好,初中才不會苦惱,小學的幾何與初中幾何聯系得很緊密。
3.英語
現在初中英語雖然從字母學起,但進度很快,還沒消化又講新課,作業全是課外試卷,周末更是幾大張。
建議在 小學將英語學得扎實點,學得多一點,進入初中英語學習也會輕松許多。 小學英語聽、說、讀、寫、背一樣都不能少,不然就會變成老大難科目。
初中階段
從小學到中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相對比較大的跨度,無論在學習習慣還是學習方法上,都需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在這個轉變中,家長的角色也至關重要。無論您有多忙,以下這5件事不得不做。
1.增強意識
- 標簽:光彩照人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