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財務美顏”幻想 監管“魔鏡”終會還你素顏
安 寧
A股上市公司近期怪事比較多。剛有康得新手握150億元現金還不起10億元的債,又有某上市公司18.16億元貨幣資金“秒變”1.27億元,說好的6000萬分紅也“放鴿子”了。錢哪里去了?公司說,資金變動及流向情況還需進一步核實。筆者認為,不管錢去了哪里,如同名偵探柯南所言——真相只有一個。但是,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秒變”的頻頻發生也給市場敲響了警鐘,“美顏”過的財務數據能維持多久?當關掉美顏濾鏡后,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的真面目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7月份以來,證監會發出的兩份行政處罰告知書相信很多人應該仍記憶猶新。一份是康得新因財務造假被證監會頂格處罰,相關責任人員擬被采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同時公司還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股票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另一份是因扇貝“跑路”聞名資本市場的獐子島涉嫌財務造假被證監會處罰,證監會的行政處罰事前告知書稱,獐子島公司及其董事長吳厚剛等24人將被行政處罰,其中吳厚剛更是擬被采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
對這兩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處罰告知,說明了監管部門對此違法違規行為的嚴懲態度。據統計,2016年至2018年期間,證監會共處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案件170件,罰款金額總計20,161萬元,市場禁入人數總計80人次,追責對象涉及董監高、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共計1202余人次,共有113名責任人員被處以頂格罰款處罰,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9起。今年以來,證監會已對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立案28家次,其中涉及資金占用13家次、違規擔保12家次。
雖然處罰不斷,但財務造假行為仍屢禁不止。這不僅嚴重誤導了投資者,損害投資者權益,且也攪亂了資本市場正常秩序,危及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據Wind資訊顯示,自1997年有統計數據以來,A股市場共有381家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發生過違規行為,違規案件合計597起。觀察各年份違規案件的發生頻次情況,在1997年至2018年這22個完整會計年度,僅有2003年、2008年、2010年和2011年的違規案件較上年有所減少,而自2014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每年的違規案件均呈現出快速攀升態勢。僅2018年度,涉及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的違規案件就已“破百”,達到169起,而2019年一季度,違規案件已暴露了28起。
為何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屢禁不止,筆者認為,雖然財務造假原因各異,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巨大的利益驅動和低廉的造假成本。比如,對信息披露中的造假行為的查處,頂格處罰只有60萬元,很難對違法違規者構成震懾力。
因此,近年來,業界也一直在呼吁要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和追究刑事責任成本。
筆者相信,很快就會有實質性的成果出爐。因為隨著《證券法》的修訂,多項違法行為的處罰標準將提高。據悉,《證券法》三讀稿進一步提升了欺詐發行的處罰標準,提高了處罰的金額。同時,強化發行人、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實際控制人、中介機構的法律責任。特別是擴大了市場禁入措施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提高了犯罪成本。
而且,不止行政處罰力度加大了,刑事責任成本也將提高。針對現行《刑法》中欺詐發行犯罪行為刑期較短的問題,目前證監會正在配合支持立法機關修改完善《刑法》有關欺詐發行犯罪等相關規定,并已向有關部門提出了修改完善的意見建議,包括延長欺詐發行犯罪行為的刑期、提高罰金金額等,以加大相關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相信隨著行政處罰力度加大以及刑事追究成本的提升,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會得到有效遏制。特別是那些為自己的財務數據開啟“美顏”效果的上市公司,還是應該盡早關掉濾鏡,展現自己的真正“素顏”,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實踐證明,一切與市場規律和法律法規對抗、不敬畏風險、損害投資者的行為,最終必然會受到市場和法律的懲罰,付出沉重代價。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