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5)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加強創新策源能力建設,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和整體經濟效率,提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能力,增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持續提高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提高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打造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樣板,形成協同開放發展新格局,開創普惠便利共享發展新局面,率先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全國發展版圖上不斷增添高質量發展板塊。
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著眼基本實現現代化,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力推動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走在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
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深化跨區域合作,形成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率先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產業深度融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為全國其他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范。
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堅決破除條條框框、思維定勢束縛,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加快各類改革試點舉措集中落實、率先突破和系統集成,以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開放,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上海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蘇浙皖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城市群同城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各城市群之間高效聯動。省際毗鄰地區和跨界區域一體化發展探索形成經驗制度。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到2025年,中心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內,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
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成為全國重要創新策源地。優勢產業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形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產業邁向中高端。到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高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軌道上的長三角基本建成,省際公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世界級機場群體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聯動協作成效顯著。能源安全供應和互濟互保能力明顯提高,新一代信息設施率先布局成網,安全可控的水網工程體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達標。到2025年,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網絡覆蓋率達到80%。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網絡基本形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有效運行,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更加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到2025年,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滿足。到2025年,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
一體化體制機制更加有效。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行政壁壘逐步消除,一體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與國際接軌的通行規則基本建立,協同開放達到更高水平。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營商環境顯著改善。
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水平趨于均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整體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第三章 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加強跨區域協調互動,提升都市圈一體化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城鄉融合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強化區域聯動發展
提升上海服務功能。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圍繞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著力提升上海大都市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貿易樞紐功能、航運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有序疏解一般制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形成有影響力的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動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輸出,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
發揮蘇浙皖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發揮江蘇制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加快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發揮浙江數字經濟領先、生態環境優美、民營經濟發達等特色優勢,大力推進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整合提升一批集聚發展平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和綠色發展新標桿。發揮安徽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加強區域合作聯動。推動長三角中心區一體化發展,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加快發展,引領長江經濟帶開放發展。加強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間的合作聯動,建立城市間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共商共建機制。引導長三角市場聯動發展,推動跨地域跨行業商品市場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統籌規劃商品流通基礎設施布局,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暢通長三角市場網絡。加強長三角中心區與蘇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區的深層合作,加強徐州、衢州、安慶、阜陽等區域重點城市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探索共建合作園區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發展空間。依托交通大通道,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加強合作,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深化長三角與長江中上游區域的合作交流,加強沿江港口、高鐵和高速公路聯動建設,推動長江上下游區域一體化發展。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