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后才知道,合同糾紛好做,是最大的謊言!”
合同糾紛,被法律人們成為“民訴之王”,是發生最多、最突出的法律問題之一。
舉個直觀點的例子,就拿網絡購物合同糾紛來說, 數據顯示,2016到2017年,全國新收網絡購物合同糾紛一審案件2.25萬余件。其中2017年的案件數同比增長超過40%,遠高于同年全國新收各類案件13%的案件數量平均增長率。
說到企業,合同糾紛的案子就更多了。一位資深基層法官說,他審理的公司有關糾紛案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合同糾紛。
合同糾紛,其實就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主要表現為在爭議主體對于導致合同法律關系產生、變更與消滅的法律事實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有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其涵蓋了一項合同從成立到終止的整個過程。
由于合同糾紛高頻易發,對企業和個人的影響都非常大,而且維權時間成本高,律師的作用也就格外的重要。
中國有句俗話說, “生不入官門,死不如地獄。”聽起來挺嚇人,把進法院和地獄放在同一級別,這就是目前大多數老百姓的想法。大多數企業或者個人總要到了“沒辦法”的時候才愿意選擇訴訟。
這就意味著律師必須在前期得把好關,盡量避免糾紛的產生。掐指一算,合同法必須熟悉,合同分類、合同條款和解釋,尤其是合同審查,都不能掉鏈子。雖然說起來都是耳熟能詳的基本功,真上場的時候露怯的,卻也不在少數。
合同糾紛一旦上了法庭,當事人對律師的期望值就特別高。
我們都知道訴訟周期長、成本高。普通的民商事案件的一審審理期限是3-6個月,涉外案件基本加倍,而且復雜、疑難案件還可以延長。這還不包括司法鑒定、評估等可能產生的因案件需要聘請第三方權威機構對案件事實進行技術還原的時間(一般需要2個月以上,最長的超過一年)。即使判決后,其中一方不服,均可以上訴,也就是二審,二審的審理期限為三個月。但從一審法院移卷到二審法院一般就要1、2個月。
判決后可能還需要強制執行。也就是說普通的民商事案件從立案起至執行完畢,一般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有些長的,甚至可以審理十幾年。關于成本,訴訟費、律師費、司法鑒定費、評估費、拍賣費、保全費。可能涉及的費用眾多,雖然法律規定大部分費用由敗訴方承擔,但總要原告預支的,且訴訟有風險,如果敗訴或未全面勝訴,原告方就需要自己承擔部分費用。律師們是不是覺得肩膀又沉重了很多。
要做一個擔得起期待的勝訴律師,解決中間的各種雞毛蒜皮、實現合同債權,要掌握的東西就絕對不少。隨便說幾個,比如合同效力、合同履行、違約責任……一技不精就容易滿盤皆輸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