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告訴女兒:嫁給好好說話的家庭有多重要
-01-
好朋友蓉在美甲店里做指甲,中間進來一個電話,因為不方便接聽,蓉按了免提,電話那端傳來一段低沉的男中音。
男:喂,你在哪呢?
蓉:我在做指甲。
男:哦,那一會有什么安排嗎?
蓉;沒有啊,做完回家了。
男:那麻煩你幫我把衣架上的兩件呢子大衣送去干洗吧,下周出差我應該會用到。
蓉:是一件深藍色和一件咖色的嗎?嗯。我知道了。
男:那辛苦你啦,沒事先掛了。
男:喂,你在哪呢?
蓉:我在做指甲。
男:哦,那一會有什么安排嗎?
蓉;沒有啊,做完回家了。
男:那麻煩你幫我把衣架上的兩件呢子大衣送去干洗吧,下周出差我應該會用到。
蓉:是一件深藍色和一件咖色的嗎?嗯。我知道了。
男:那辛苦你啦,沒事先掛了。
店里的小妹好奇,忍不住問蓉:“這是誰啊?你男朋友吧?”
蓉說:“哪是什么男朋友啊,這我老公啊,都結婚十年啦。”
小妹大驚:十年?!可據我所知,身邊的老夫老妻們對這類家事,不應是拿起電話就說:“喂!你在哪?早點把我衣服送去洗了!急等著用!”
蓉笑著解釋說:“先生在生活中就是這樣一個溫文爾雅的男人。從認識他起,不管是對她,還是對其他人,一律是謙遜有禮的態度。”
不僅他如此,他家里人也這樣。蓉說:“剛開始跟他家人打交道,也有點不習慣。”
你幫他們隨手買點水果、收拾家務、做個小菜,他們會說:“謝謝你哦,麻煩你啦,辛苦你啦。”
后來慢慢發現,他們這樣說話,并不是跟你客氣、拿你當外人。而是就這樣的語言習慣,不僅是對兒媳,對兒子、包括對自己孫子,都是這樣。
嫁給一個說話溫和的男人(家庭),蓉說,日子久了,倒也發現其好處來。
第一是蓉自己的性格在發生改變,以前脾氣火爆,現在待人接物平和多了。連她自己家人都說,現在和她說話明顯比以前順暢舒服。
第二是和老公基本吵不起來。家里的那些問題,有什么是不能好好說話解決的呢?
第三是兒子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性格陽光活潑、健康開朗。他說話也小紳士范兒十足,在人群中從不畏生,也懂得照顧別人,這點很另家人欣慰。
-02-
前兩天我另一位朋友小兩口吵架:
吃飯間,妻子埋怨丈夫:
“天天就知道玩手機玩手機!!在家玩,出來也玩!你心里到底有沒有我啊?"
丈夫不服氣:“我這不在工作嗎?我不工作掙錢誰來養活這個家?”
妻子怒氣沖天:“切!就你有理了?我天天上班做家務帶孩子,累死累活的......你倒好,天天懶得跟頭豬一樣,還有臉說?”
吃飯間,妻子埋怨丈夫:
“天天就知道玩手機玩手機!!在家玩,出來也玩!你心里到底有沒有我啊?"
丈夫不服氣:“我這不在工作嗎?我不工作掙錢誰來養活這個家?”
妻子怒氣沖天:“切!就你有理了?我天天上班做家務帶孩子,累死累活的......你倒好,天天懶得跟頭豬一樣,還有臉說?”
這句話不說不要緊,一說徹底激怒了丈夫。
于是,兩人你一句我一句,越吵越兇,旁邊的小女兒嚇得哇哇大哭....
大動干戈、大吵大鬧時,兩個人原本緊密的心,漸行漸遠。
要知道,戀愛時的“小吵小鬧”,是表達在意的方式,也是情侶間的小情趣;
但結婚后的“大吵”,往往直戳要害、不留情面,完全是摧毀婚姻的不定時“炸彈”。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的確幸福感更強。
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爭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我的好朋友妙妙,從小出生在一個經常爭吵的家庭,因此成年后的她,情緒依然特別敏感。
她說自有記憶以來,父母雖然相愛,但幾乎從沒停止過吵架,怒吼、冷戰、甩頭而去的戲碼經常上演,一言不合就翻臉。有時候上一秒覺得很溫馨,下一秒立刻風云突變。
所以她的性格特別脆弱,一直端著小心、察言觀色、活得戰戰兢兢,深怕一個不注意,跌落萬丈深淵。
并且長大后的她,說話方式也似乎復制了家人的模式。明明是友好的氛圍,內心里是善意的想法,可話到嘴邊就換了一種說出的方式,引得周圍人敗興散去。
結婚后的她,不免和先生常常發生口角。某次和先生大鬧,看到女兒在旁嚇得抽泣,她忽然記起自己小時候的痛苦回憶,決心不能讓女兒走她走過的錯路,但又苦于沒有辦法。于是我介紹了一位情感疏導老師給她。
幸運的是,不僅她和先生的關系得到改善,女兒如今也一天天明媚開朗起來,甚至連儀態也較以前更大方得體。
我們的語言似乎在暗示著肢體語言,并且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周圍的環境。
當說話文明有禮,肢體語言也跟著優雅講究起來,做人處事更加圓融周到,也更容易得到周邊的正面反饋……
而當說話粗俗暴戾,肢體語言也跟著囂張跋扈,做人處事更加乖張偏執,也更容易陷入周邊的負能量中。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多半成長于家庭。
好好和家人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被譽為“婚姻教皇”的約翰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