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更現實!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更現實!
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在數千年的歷史傳承中積累了許多璀璨的精華,有折枝楊柳歌三百的依依惜別,有盛唐氣象溫養出來的錦口繡心,還有天凈沙下蘇幕遮的婉約宋詞。
除卻這些陽春白雪的詩詞文化,民間流傳的許多俗語也深具智慧,在勞動人民的口口相傳中積累了為人處世的箴言。
這些俗語包羅萬象,從自然氣候到生活習俗,從詼諧故事到扎心金句,朗朗上口中蘊含著樸素的經驗。
比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還有“出門餃子下馬面”等等。前者是通過生活經驗的累積得出天氣的預測,后者是出門和歸家時的飲食傳統
。。。。全。。。。。。。。。。。。。。。
這些俗語都是前人先輩的積累,雖然是大白話,但其背后都有所道理,當代人大可聽取這些老人言,相當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有一句俗語說的是“久病床前無孝子”,意思是說如果家中的老人長時間患病乃至臥床不起,那么他的孩子很難做到孝順。孝道不是理應遵循的傳統美德嗎?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不過是人性使然。
一個孝順的人會對他的父母好,會為他們的養老和醫療付出,父母急病時也能辛苦奔波,可是如果父母并沒有大的危險,但又無法自理,那就會成為家庭中的隱形累贅。
這句話說出來令人寒心,但事實就是如此。
父母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總是為孩子著想,因此,成為了父母的孩子會更加關心自己的兒女,他們也有自己忙碌的生活,上一代的父母就會成為一個尷尬的存在。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不辭辛勞地哄著入睡,甚至不在乎他們無法自控的排泄,但當父母老了以后,成為了白發蒼蒼的“孩子”,長大成人的兒女卻會計較他們日漸喪失的記憶力和行動力,當然也會嫌棄他們臥床后排泄的問題。
這個問題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在血脈傳承的過程中,人們的愛單向地向下一代傳遞下去,就像老樹將所有的養分給予幼苗,自己卻日漸干枯,人們不會在意蒼老的枯木,眼中只能看到郁郁蔥蔥的新木。也正是因為這樣,生命才會傳承不息。
好在現在醫療和養老制度日漸完善,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請來護理照顧病人,所以“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個魔咒還有機會打破。不過這句俗語其實還有下半句更加扎心,也同樣的經典: “久貧家中無賢妻”。
這句話很好理解,因為還有一句話說的是“貧困夫妻百事哀”。
雖然有些姑娘嫁人的時候不在乎對方的家境和經濟狀況,但這種一味追求愛情的婚姻很容易在婚后激情消退后爆發出各種矛盾。
如果是一時的難關,妻子或許可以咬牙相攜度過,但如果她完全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只會在柴米油鹽的瑣事中性情大變。
生活是最沉重的打擊,妻子作為持家之人,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她只能學會牙尖嘴利地同小販討價還價,尖酸刻薄地挖苦丈夫沒有作為,自己心里也積著一腔怨氣,覺得當初看走了眼才會嫁過來。
更有甚者會直接離開,你可以怪她沒有良心,但她只是想過得好的普通人,這本沒有錯。
歸根結底,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
雖然這兩句俗語十分悲觀,但也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又何愁不能給家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呢?
- 標簽:渾身沒勁是怎么回事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