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背后有何道理?
傳統中國歷史文化中,漢字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基石,它不僅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的載體,那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當漢字轉換為語言之時,當從口中傳來,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婉轉悠長,抑揚頓挫之間,更是令人感悟頗深。
而生活當中更有一種獨特的語言,它就是俗語。它以通俗易懂的言語描述著社會現象,并且深諳大事大非的道理。時至今日,這些俗語依舊適用于當代生活,并且具有指導意義。就比如這句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句話描述的不僅是社會中的一些現象,更暗含古人的忠告!那么這句俗語到底是什么意思?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又是什么呢?
一人不進廟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也很直白,意思是告訴我們不能獨自一人進入廟宇之內。那么古人為何要這樣忠告呢?為啥一個人不能獨自進寺廟?首先我們要知道廟宇的具體作用以及建筑的地理位置,而廟的最原始的作用是用來供奉家中歷代先祖,這種廟一般被稱為“宗廟”,而有些廟、觀供奉著道佛兩教神靈,如土地廟、觀音廟、老子廟等,這些廟宇的作用多用來祈福納祥、消災解難、祈求平安之地。
而無論是道教的道觀,還是佛教的寺廟,在眾人眼中有著非凡的地位,它們與神靈掛鉤,所居所建之地,多在山頂或山腰的偏僻之處。相信大家都知道,唐代是佛教最為輝煌的時期,佛教比道教更加深入人心。到宋、清時期逐漸衰敗,以至于最終成為了眾多歹徒的“避難”之處。
所以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如若一人獨自進入寺廟,也不算是明智之舉,如若有人一同前往,即可大大的增加安全感。其次,一般佛教寺廟內佛像,除了供奉著慈眉善目的觀音佛祖之外,還有著一些“怒目金剛”,如果再伴隨著廟內昏暗的燭光,說不得還會把人嚇一跳。
如果再有一人相伴,也大可減去心中的恐慌之感。再者就是寺廟有些會接受民間的“香火”錢,如果有陌生人獨自前往廟宇,恰獨香火錢丟失,自然難辭其咎,如若有另一人相伴,當可證清白,所以古人才會忠告別人且莫獨自一人前往廟宇。
二人不看井
這句話的意思也比較直白,是說兩個人不能一起看井。為何說不能兩個人一起看井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防范。俗話說的好叫做“人心難測”,有些自以為很好的朋友,表面人模人樣,也許會因為生活的瑣事,懷恨在心。如果這時候被這種人抓住機會,說不得就會把另一人推進井里。
要知道,在古時候,科技并不發達,整個社會一直處于農業社會。鉆井技術沒有更好的辦法,僅僅靠人工一點點的挖。所以在古代背景下,很多村莊只有一口老水井供人飲用,一般這些水井多建造于偏僻的田間地頭。
為了防止人們太過靠近井口發生危險,人們往往會在井口周圍稍微做些阻攔之物,比如木頭,而放置于野外的木頭經過風吹日曬,變得糙爛不堪,排除一方加害的動機,最有可能得是自己失足掉進水井內,所以這個時候一同的人,是難以排除嫌疑的,所以到時候被人查證,根本是百口莫辯、死無對證。所以老祖宗會提醒后世之人,且莫兩個人一同看井。
三人不抱樹
這句話表面意思可以理解為,三個人不能一起抱樹。其實這是一種干活的場景,那為什么說三個人不能一起抱樹呢?主要原因是因為三人之中有一人偷懶,另外兩人就有可能抱不穩樹木,那么自然會有人因此受傷。
再者就是三人之中,相互有矛盾,在抬抱樹木的過程中偷奸耍滑不出力,那么后果自然是一人或者多人受傷。所以老祖宗這樣忠告警示后世之人,千萬不要三人一起抬抱樹木。
其實從以上分析來看,這句俗話的意思就是要警示后人,做人做事都要有防范謹慎的心理,特別是在工作環境當中,真正的去結交朋友,一定要觀察其是否有好的德行三觀。常言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久了,才能看到一個人的真正面目,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個人是否真正值得結交。
各位網友,你覺得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有道理嗎?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
版權暨免責聲明:感謝所有支持者。若涉侵權,將第一時間刪除。所發圖文不代表本號觀點。
- 標簽:dota6.72ai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