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十二句翻譯,句句真諦,只讀一遍,獲益終生
1、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范圍之中。
【評析與感悟】
一個人的學習與修養,應當有一定的志向, 有正確的目標與恰當的措施、方法。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以六藝為手段,以仁、德為綱領,追求人生之道的學習模式,從而最終成就完善的人生。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發揚光大。”
【評析與感悟】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嘩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句話闡述了人與道、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
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評析與感悟】
這句話被后世廣泛引用。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未來有一個統籌與規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而不是“水來土掩,兵來將擋”般地被動應付。
4、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
孔子說:工匠想把活兒做好,首先必須使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評析與感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為人們所熟知。與賢者為鄰,則其功業日進,與仁者為友,則其道德日高。孔子以此作比喻,說明 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學習賢人,結交仁者,這是首先要做的重要一步,也可稱得上是提升個人修養的終南捷徑。
5、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評析與感悟】
這里講到言行關系,強調兩者一定要一致,否則就違背仁、信的品德。 言過其行是一個人的恥辱,不僅欺人,而且欺己。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
【評析與感悟】
身正就是榜樣,以身作則本身就具有極強說服力。正人先正己,既是做事的需要,也有修養的表現。
7、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與感悟】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求道要有迫切之心,“不知道,無以為君子”,不明白人生大道,豈不是渾渾噩噩地過一生嗎?曉暢大道對人生有首要而且重要的意義。
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評析與感悟】
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與堅持己見的操守,故和而不同。小人相交,必為共同謀利,各懷損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強求一致,轉過背來就互相攻擊,故同而不和。
9、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評析與感悟】
有道德德性
- 標簽:北京歡迎你吉他譜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