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大部分的“有用”,都藏在“無用”之中!
來源:中華傳統文化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人請他的瞎子朋友吃飯,吃的很晚。
瞎子要回去的時候,朋友為他點亮了一盞燈,瞎子很生氣地 說:“我又看不見,你這不是在侮辱我嗎?!”
朋友說:“因為我怕別人在黑暗中撞到你呀!”
一則簡單的故事,道出了我們的生活中常犯的錯誤:人們總喜歡把個人思想局限在慣有的認知中,習慣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站在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中去思考問題。
然而,現實中,很多事物都不只是事物表面所呈現給我們的樣子,很多事情也并不是我們親眼所見的那樣。如果一味地用固有的思維和角度去看待,會錯失很多良機。
常換位思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魏王送給惠子大葫蘆的種子,惠子種下后,不久種子長成了容量為一百升的大葫蘆,但是大葫蘆用來盛水不夠堅硬,用來作瓢沒有水缸能容得下,惠子以為沒有什么用,便丟棄了。
莊子對惠子說:“你只是不知道怎么用而已,宋國有人世代以漂洗為業,制作專治龜裂的藥物。
但是這個宋人認為這藥物用處不大,便把藥方高價賣給了一個客人,客人拿了藥方說服吳王攻打越國,可以讓士兵不受皮肉之苦,后來吳國戰勝,該人得以封侯。
這個人懂得事物的大用,而你有一百升的大葫蘆,為何不拿出來制作成小舟浮游于江湖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看到了事物表面的作用,潛意識認定它們就只具備那些用途,或只值得幾塊金子,很少能看到它們更深層次的價值。
這跟我們的思維模式有關。很多人習慣了做對自己“有用”的事,或者看慣了一個事物原本的用途,存在“短視”、“功利”的心理。
一旦這樣的思維模式定型后,我們很難跳出去,去做一些“無用”之事,或嘗試另一種方法。
然而,世上大部分的“有用”,都藏在“無用”之中。
或許很多人會說:“旅游有什么用?只不過是放松心情娛樂一下而已。”但是法國人并不這么認為,他們每到暑假,必定會休假。他們認為,他們的創造力跟夏天的休假緊密相連。法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具創造力的國家之一。
或許也有很多人認為:我看了幾年的書都沒見得有什么成就,讀書還有什么用?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讀書或許暫時還不能讓我們成為在財富上或名利上很有成就的人。
然而,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能領悟到古人的智慧,能體驗到手無法觸摸的奇特珍寶,能感受到腳無法到達的布達拉宮的神奇,這或許就是讀書帶來的“有用”之處吧。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放下功、名、利、祿,看得更開,放得更遠,“無用”方可成為有用。
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曾經有一個叫麗姬的女人,貌美如花,晉國征伐麗戎時俘獲了她。麗姬因被俘獲而深痛欲絕,整天以淚洗面。
后來麗姬進了晉國王宮,晉王并沒有羞辱她,而是對她寵愛有佳,麗姬這才悔當初不該哭泣。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某些迫不得已的原因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但是只要我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不畏懼,不退縮,時間會將所有我們失去的,以另一種方式返還給我們。
人生,是一個在不斷失去中又重新獲得的過程,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人生,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軌跡。
上天關上了我們的一扇門,是在告誡我們: 人生不可能一直擁有。
上天又以另一種方式為我們打開一扇窗,是在鼓勵我們:有時候也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獲得人生的真諦。
這也正是莊子所追尋的:從枯木死灰中重獲自由。
逍遙游并不是一般意義的自由,而是對人生的另一種解釋,一種重新獲得的自由。
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莊子說:“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
真正追求大道、大辯、大仁、大廉、大勇的人,是不會輕易透露自己的愿望和才華的,他們會默默無聞,將才智和鋒芒“歸隱”。
莊子“逍遙”、自在,虛懷若谷,卻永不露鋒芒。他放棄官場生活,不做“官場上的精英”,卻獨喜自然山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一生窮困潦倒,超越困苦卻樂在其中;他笑“世人皆醉,唯我獨醒”。
他不愿去“紅!迸c人擁擠,把目光放在“藍海”上,甩開越活越濫的泥潭,向靈智的高境界進軍,活出獨屬于自己的大智慧,這種智慧隱而不露,深而不薄。
在世人看來,放棄官場閃耀的舞臺,卻在林海中遨游,這是怎樣的一種笨拙!然而,這卻是一種真正的大智慧,一種超脫世俗的智慧,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真正的聰明,是看得穿,想得遠;是與世無爭,與天地為友;是表面“糊涂”,風平浪靜,實則眼界和胸懷寬廣,卻永不露鋒芒的節操。
莊子教我們,人不能有太多的機巧和名利,笨拙一點,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樂趣。笨一點,就透明一點;透明一點,就開心一點。何樂而不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和問題,我們看到的樣子往往不同。
學會看透本質,看清本源,便能在人生的泥潭中收獲更多的智寶,在碧海藍天中看到更多的青云。
END
- 標簽:dota6.71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