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理不足則多辯
來源:南師國學堂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人生是一條長河,得高人指明方向則幸也。
人生如一本大書,深度閱讀可樂在其中也。
1
識不足則多慮
見識不足、難以決斷就會思慮過度、擔憂狐疑、沒有安全感。
有時候那種多思多慮、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給我們的,而是自己見識淺薄造成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山中的浮云能夠遮住登山人的雙眼,而我們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
“多見者識廣,博覽者心宏”。歐陽修也說,“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
要改變這種狀況,沖破這些“浮云”,需要的是充實自己,開闊眼界。
而讀書,便是“登高”“望遠”的捷徑之一。
“讀經長學問,讀史長見識”,讀前人的優秀書籍,借鑒前人的智慧經驗,遇到事情自然心開意解,自然知道如何應對處理。
書讀多了,其心胸和思想會相對其他人開闊得多,志存高遠,胸襟曠達,才不會為私心雜念所困、功名利祿所累。
定位決定地位,心境跨越艱險。
蘇東坡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強學博覽”的人身上總會充滿自信和豁達,即使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也不會心煩意亂,浮躁緊張,不知所措;更不會在順境的時候得意忘形。
所見所聞成就一生,無知無覺葬送一生。
2
威不足則多怒
威德不足以服眾就會容易發怒。
有人用發怒來樹立威望,這其實會事與愿違。發怒暴露的是德行的不足。
威望從德行中來,道德的力量可以攝服一切大眾。
而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表現出的,必定是謙虛恭敬和平易近人。
《菜根譚》有一段話: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熏蒸之;遇傾邪私曲之人,以名義氣節激勵之。
天下無不入我陶冶中矣。
遇到狡詐不誠實的人,用真誠的態度去感動他;
遇到粗暴乖戾的人,用平和的態度去感染他;
遇到行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用道義名節去激勵他。
那么天下就沒有人不受我的感化了。
“心頭無事一床寬。”
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祥和。
心有多大,世界才會有多大。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心寬似海,風平浪靜。
笑看花開,寧靜喜悅;靜賞花落,隨緣自在。
3
信不足則多言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
《荀子
- 標簽:咖啡加牛奶好嗎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