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到這12條 為孩子營造出母語般的英文學習
想想孩子是怎么學習母語的?嘮叨,管他聽得懂聽不懂,你都在重復地說。當他咿呀回應的時候,即使說錯了,你也會很高興,回報他更多的重復。
想想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枯燥地念著課文,不斷地接受老師的發音糾正是多么無趣。
如果讓孩子在一個真實的情景中,無意地將一句一句的英語學下來,效果該有多好。
另外,英文啟蒙不是單一的,家長可以在英文兒歌磨耳朵、繪本閱讀、看原版動畫、親子互動等多方面輸入。
每天晚上花15分鐘的時間與您的孩子在一起,閱讀一本英文書,唱英文歌曲或者玩一個英文游戲。
尤其是利用單詞小卡的游戲孩子會非常喜歡,也有利于全家一起親子活動,并且注意生活中全方位的潛能互動,對英文啟蒙幫助是很大的。
孩子最喜歡學的內容是在他的里,能夠和他交流的、有用的東西。比如,在畫圖、吃飯、游戲時等生活情境中,跟孩子用常見的英語生活用語交流。
另外,書店、圖書館的聽故事活動、觀賞戲劇表演、DVD動畫片以及網絡上的免費資源等,都是讓孩子在生活里接觸英文的好方法。
剛開始可以買一些簡單有趣的原版英文圖畫書,比如韻律式的繪本,如《Five Little Mokeys》《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認知類的繪本如《Colors》《ABC》適合孩子啟蒙階段認知的等。繪本方面可以多元化一點,不用糾結是不是名家作品,只要孩子感興趣就行。
兒歌是孩子語言的一扇大門。選擇一些歡快、有旋律的英文歌曲,給孩子磨耳朵,并且嘗試和孩子一起唱。
孩子對于歡快、節奏感很強的兒歌會特別,聽過幾遍之后,就可以張嘴哼唱了。
孩子3歲之后,可以引入原版動畫了,這里推薦兩部小朋友都喜歡的,一個是《Peppa Pig》粉紅豬小妹,第二個是《Dora》愛探險的朵拉。
單純的聽力刺激,孩子不會自然地獲得語言。這是因為語言的獲得需要在一種互動的狀態中,而不是在單向、被動的狀態里。
不妨想一想孩子學母語的過程:他的小頭腦里充滿的“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最初不是以語言的形式存在的,而是在和大人逐漸建立的溝通中得到滿足的。
比如他會指著蘋果看著你,你說:“哦,寶寶要蘋果?”于是他知道了這件物品的名稱,并運用語言“標簽”給予對應。
等條件成熟,他會迫不及待地把內心里豐富的“標簽”用語言表達出來,這也是孩子不斷拓展語言的動力。
學習英語也要運用同樣的道理,用來滿足孩子的需要、幫助孩子表達想法的方法來幫助他掌握英語。
不要老是催著孩子問:“香蕉怎么說,蘋果怎么說。”要讓孩子在自然情景中完整認知,直到能自言自語。
孩子不大理解的話和反復跟著學的話,需要你的反復指導。這時,不能只是用英語來教英語,在畫圖、吃飯、游戲時也要經常使用提示性的英語。
即便是孩子有時發音出現錯誤,父母也不必急著糾正。因為,只要反復聽,他會自己按照正確的發音進行矯正。而且,英語教育目標并不全在于發音,而在于能流暢地表達。
不少爸媽會擔心自己的英文不夠好,發音不夠標準,真的可以唸英文繪本給孩子聽嗎? 其實孩子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父母并不會是唯一的來源,將來還會從老師、網絡、DVD等不同的地方聽到英文,就算家長文法說錯了或者念的時候會卡卡的也沒關系,孩子將來遇到新的各種英文刺激自然會彌補起來。
重要的是,孩子和父母都要對英語學習感興趣,而且,孩子應該是在毫無壓力的狀態下學習的,正如他學習母語。
在幼兒時期的英語閱讀重點并不是學英文,而是讓寶寶先喜歡書,對書有好感度,其中重要的關鍵就是爸媽要充滿說故事的熱情。
廖彩杏提到的一沒有:不必先認單字,不必先學音標,不必先學文法,不必中文翻譯,沒有抽問考試。
語言學習的自然是「聽說讀寫」,先聽,再說,再讀,后寫。不用急著讓孩子認字,當孩子的閱讀量增加的同時,自然而然能夠透過閱讀時的圖像記憶,讓記單字變得容易。
不對孩子考試,不要懷疑孩子學到了什么,也不用問孩子聽懂了沒。只要孩子愿意聽完故事,就算大功告成。
孩子提問時,都耐心回答,引導孩子找出英語可愛的地方。也就是說,把學習另一種語言當成樂趣的心態,比水平更重要。
孩子的學習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沒有立竿見影這么一回事的,辛苦播種者,必能歡喜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