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的寶寶早教究竟家長該教些什么?
當下,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問題,大家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么,什么是幼兒早期教育?在0-3歲之間,根據不同的年齡段,早教的重點和采取的方式各有何不同?家長們會陷入哪些早教誤區?
這個階段的早期教育,在滿足其最基本的需求的基礎上,要充分的給予他安全感和歸屬感。
1. 首先,家長需要通過觀察寶寶的動作行為,來了解寶寶的需求以及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愿,通過寶寶的外在表現去探究規律。
3. 再次,在發生某種變化,如家長需要短時間離開時,需要給寶寶語言和動作的撫慰。
4. 最后,父親在早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以被忽視。長期以來,不少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主要依靠母親來完成。對于孩子,尤其是男孩來說,這一點很不利,會導致孩子長大后懦弱缺乏勇氣。所以,孩子的父親也是要積極參與到育兒中來。
這個階段的孩子剛開始爬行,他們會無比好奇的觀察這個世界,什么都想探索嘗試。
這個階段主要是指學會爬。爬行是寶寶今后學會站立行走和進行其他更加復雜的動作的基礎。寶寶學會爬行,也可以更好的探索他身邊的事物了。此外,這個階段寶寶的手指也能夠較為靈敏的活動了,這使得手部運動能力的培養成為可能。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產生了“”這一個概念,家長需要培養和鼓勵孩子敢于在別人面前介紹自己,鼓勵他們積極的和他人交往,在社交中建立認同感。
親子同時參與閱讀活動,有助于培養寶寶良好的閱讀習慣。讀物的主要內容應該是一些顏色鮮艷的圖畫,文字不宜過多,篇幅不要過長。而且紙張的強度要好一些,以免被撕壞。將寶寶抱在懷中,使其面朝書本,書和寶寶眼睛保持15厘米為宜。給寶寶書中內容時,應當使用溫和的語氣。即使寶寶不能夠理解家長說的內容,也可以被那種輕松愉快的氣氛所感染,同時,對他今后語言文字能力的進發展也多有益處。
此時寶寶開始嘗試著搖搖晃晃的站立,并開始蹣跚學步了,他們探索周圍的更加強烈了。這正是家長培養他們認知能力的大好時機,一般可以借助玩具來培養他們一些基本概念如體積、顏色、長度等。
這個階段也是寶寶牙牙學語之時。寶寶開始嘗試說雙音節,隨后將會進入一個語言能力快速增長的時期。所以,需要家長不斷地和他們說話,用這個方式去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
該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行走的能力,也更加聰慧。此時為寶寶身體和心理高速發展的時期。但此階段寶寶尚不具備的能力,家長要注意關注其安全。
這個年紀的孩子對世界很好奇,什么都想探索想嘗試。家長要做的是他的安全,在可以安全的前提下,就不要他的言行,也不要他的好奇心。因為這樣的好奇心也是他認知世界的最大動力。孩子每天在室外至少鍛煉2小時。
孩子的語言發育水準存在一定差異性。有的相對早慧,有的則遲緩一些。所以,家長要積極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通過描述和提問來刺激孩子的感官,促進他的語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說話不可以使用“童語”,而要用的語言方式和詞匯與他交談。
此時的孩子求知極強,接受能力也比較好,正是教他認知世界和社會的大好時機,這個時期家長對他會影響到他一輩子。此外,家長請放手讓他嘗試去做很多事情,只要不就不要他。
家長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如電視節目、音樂、視頻等。家長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搜尋一些教育孩子的良好方法。這些方法都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開拓他們的視野,促進他觀察與思考世界,從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家長帶著寶寶做手指操,讓每個手指都可以充分運動起來。還可以叫寶寶去撿拾一些細小的東西,也可以做一些需要手指精細運動的小游戲,如玩積木,這是最好的訓練手指靈敏度的方法。
眼睛、雙手、雙腳、大腦等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一致。當孩子學會走,培養他的雙腳和身體之間的協調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具體的方法很多,比如扶孩子爬樓梯,帶孩子上野外游玩等,都可以培養他身體與腿、腳的協調一致。還可以給孩子玩各式玩具,通過玩具來培養眼睛與手的配合性。
此時孩子可以進行游戲,還可以和同齡人完成一個游戲。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父母多陪伴孩子一起進行游戲,帶著他做一些的運動,如球類等。既鍛煉出一付強健的體格,又能讓孩子變得更加敏捷和靈活。但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有比較嚴重的。被他們弄壞的玩具表面可能表面已經不再光滑,出現毛糙或尖角,很可能使孩子受傷。所以家長要時常檢查玩具是否安全。
大家兒時常有類似經歷。所以,當孩子去玩沙子或膠泥時也不要他,相反,沙土含有的微量元素還有益于孩子的健康。父母可以他在沙土上作畫,或教他如何用沙土或膠泥去塑造一些可愛的形象。提醒大家,當孩子玩耍時記得及時給他洗手。
家長只需要給孩子提供紙筆,其他的任由它去發揮,畫什么,怎么畫,都隨他去好了。此時的他,只需要家長的鼓勵與贊美,并不需要家長教他該如何做畫。即使他在地板或墻上涂鴉,也不要或,因為這是他盡情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表現。但是,有一點需要家長朋友們注意,那就是尖銳的筆尖可能對孩子造成,所以平日需要把鋼筆、圓珠筆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
群體意識乃是人之天性,合作也是人類社會的本能。父母要幫助孩子熟悉外部的世界,要鼓勵和培養孩子積極與同齡人相處,讓他懂的接納他人,學會和伙伴們共同完成游戲,融入這個大集體中。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著去嘗試。所以不要隨意孩子,相反要給予積極的引導,使他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的發揮。
家長和孩子一起進餐時,不要喂孩子食物,讓他自己吃。還要幫助他養成其他的良好習慣,如餐前便后洗手、按時作息等。要孩子學會自己穿服。如有可能,家長可以要求他自己洗漱。
玩法:家庭均可扮演一部。由爸爸或媽媽撥打這部,一旦接通電話,電話將唱歌或播音。角色可混換進行。
玩法:將孩子講述一段較為簡短的內容,比如一個很短的故事。要孩子向第三個人復述,或片刻之后,再向復述。
教育孩子加強意識的,如《小紅帽》、《小兔乖乖》等;培養合作意識的《三個》;培養孩子熱愛祖國、家鄉意識的《我們的田野》等等。
如《薇薇的粉紅色》,告訴孩子們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需要不懈的努力。再如《了不起的小紅鳥》,讓孩子明白不能放大別人的缺點,若是自己被輕視也不應該放棄。
1. 基本技能:他大約10個的英語單詞,簡單的唐詩,數幾十甚至100以內的數字等。
2. 因材施教:這時期孩子已經有了的興趣愛好,性格差異也開始出來。家長就需要因材施教,發揮出孩子自身的天賦和特長。
3. 親子交流:家長和孩子說話,對他提出的問題作明確認真回復,不但可建立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也鍛煉了孩子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有助于智力發育。
4. 區域意識:告訴孩子我們在哪個國家和哪座城市等等,培養他的空間觀念和區域意識。
過分強調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孩子往往不堪重負。其實人生的起跑線和轉折點很多,開始跑的快的,今后發展的前景未必就好。
事實上,除了少數天才外,大多分孩子的智商水準多在伯仲之間,不存在誰比誰聰明多少。非要把培養成為所謂“神童”不現實。
孩子不可能有那樣成熟的和健全的思維。用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所作所為,難免給他造成巨大壓力,可使他今后生活常有失敗感和挫折感,從而對人生缺乏信心。
某些家長沒有認識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殊性,把早教簡單的變成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使孩子了玩耍嬉戲的,其天性過早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言傳身教,塑造下一代的品德、性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等。早期教育中,父母起到他人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其實早教最主要的是發展語言、情感、知覺感官等能力,并且孩子愉悅的接受這些技能。相反,學習識字、背詩等并不是孩子智商與能力的線. 單一的接受母語
雖然國內的早教機構不少都強調使用外籍教師和雙語教材,但師資力量、課程設置、教學等方面多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