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嫖專家:銀行未出現“存款大戰” 定價差異化逐漸成常態清純女孩
北京6月7日訊(記者向婷 華青劍)日前,針對個別銀行上調存款利率的行為,部分媒體在報道中使用了“存款大戰”、“利率大戰”等詞語,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記者表示,對部分銀行存款利率上浮不必反應過度。
“存款大戰”真的發生了嗎?記者就此采訪了業內專家。專家一致認為,“存款大戰”的說法難免危言聳聽,銀行存款利率不存在非理性的大幅上浮。總體上看,目前銀行業整體流動性狀況仍屬良好,主要商業銀行負債資金來源穩定,存款利率也基本維持在2015年以來的水平,并未出現所謂的“存款大戰”。
“利率大戰”用語不嚴謹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對記者表示,對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而言,存款占比達到70%-80%,負債結構健康、穩定性強、成本可控,并不需要采取高息攬存等方式來獲取流動性,這奠定了市場總體穩定的基礎。
“2015年以來5家大行及12家股份制銀行存款利率并沒有上浮,更沒有存款大戰。”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宗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也介紹到,查閱五大國有銀行和十二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網站,你會發現這些主要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自2015年以來均沒有上調,而這17家主要商業銀行的存款規模占全部金融行業的55%,上調存款利率的銀行更多的是負債能力偏弱的中小機構。
黃劍輝認為,“利率大戰”的用語并不嚴謹,銀行并非無差別的上調了各類存款利率,更多的一種結構性優化調整。其主要上調的是中長期個人存款利率,或者市場化程度更高的大額存單利率。占存款規模較大的短中期存款沒有調整,甚至還有銀行還下調了活期存款利率,而活期存款大約占到銀行業存款規模的一半左右。
黃劍輝告訴記者,主要商業銀行均已加入了《利率自律公約》,并且根據現行的MPA評估考核體系,利率定價行為必須符合市場競爭秩序要求,過度競爭將在MPA考核中“一票否決”。商業銀行并沒有動力和勇氣擾亂市場秩序,觸碰監管底線,目前觀察到的個別銀行利率調整幅度均是小幅度的,并不足以挑戰監管。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剛對記者表示,少數機構或出于自身業務結構或出于預期原因而進行的定價調整,既不具有行業代表性,也不具有可持續性。
“我們預計,在進入三季度之后,隨著銀行業資產負債結構調整逐步到位,以及季度末因素逐漸消退,市場利率大概率會有所回落,并穩定在中性適度水平。從整體經營狀況來看,考慮到凈息差擴大、資產質量好轉等因素,今年銀行業的業績表現應會好于2016年,規模增長雖有所放緩,但利潤增速有望回升。”曾剛說。
存款定價差異化逐漸成為常態化
江西銀行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濤對記者表示,部分媒體炒作銀行“存款大戰”,很大程度上還是基于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持續深化這一大背景,存在先入為主的想象。
理論上,利率管制取消之后,作為個體的銀行似乎有足夠動機采用更具競爭性的利率來吸收存款,資金成本會有所抬升。但從各國數據來看,結論并不完全如此。如韓國、日本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其國內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并沒有一味升高,而是經歷了一個逐步下降或“先升后降”的過程。同樣,在貸款利率方面,“先下滑、再平穩”是各國普遍規律,無休止的貸款利率下滑大戰也并沒有出現。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結果?劉濤認為答案只能是銀行在經歷利率市場化初期的沖擊和博弈后,已變得日益成熟。存款利率不可能無限制抬升,貸款利率也不可能無限制下滑,當利差收窄到一定程度時,銀行間的競爭自然會轉向其他方面,如追求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更精細化的內部管理等。對于我國商業銀行而言,監管部門和行業自律組織的積極有力引導,也是銀行日趨成熟穩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浙商銀行發展規劃部分析研究中心總經理楊躍認為,“存款大戰”的說法難免危言聳聽。
那么,如何理解當前的市場利率走勢? 楊躍表示,首先,銀行存款利率應該有波動。2015年我國取消存款利率上限限制,標志利率市場化工作宣告基本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核心就是給予相關金融機構充分的資金定價權,自行決定存貸款利率價格。由此,不同商業銀行之間的存款定價差異化逐漸成為常態化,動態調整存款利率是自然的,甚至是必須的。
其次,銀行存款利率變動是經營需要。存款是銀行重要的資金來源。今年來受美國加息和國內貨幣政策影響,市場資金價格有所上升,流動性有所趨緊。部分銀行采取存款利率上浮等措施,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經營決策考慮。不同銀行的發展目標不一樣,客戶結構不一樣,資金來源也有所差別,部分銀行自然會通過提升價格等多種方式獲取存款這一戰略資源。這既正常,也合理。
最后,楊躍強調,銀行存款利率不存在非理性的大幅上浮。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