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寶寶認識兩百多字 媽媽擔心早致厭學
家住秦都區雙照街道辦崔家村的宸宸才一歲半,還沒學會說話就認識了兩百多字。宸宸媽媽是一名英語教師,她說可能是因為職業原因所以孩子的早教比較好。但同時,宸宸媽媽也十分擔心如果學習的太早,害怕等真正該學的時候,孩子發現都會或者沒有新鮮勁而導致不好好學。由此看來對于早教,很多媽媽都有一些。而最主要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教育對象的。早期教育不只是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育者的教育。父母與養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與心理素質,很容易將早向更大的誤區。
2.教育目的的。70.5%的家長以為早教就是提前學習英語、識字與數學。結果,我國小學生的厭學情緒呈低齡化,厭學率年年增高。某小學的調查表明,小學一小年級的厭學率兩年內上升了7個百分點。厭學者大都過早接受知識教育,而且往往采取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體、情感、智力、人格、全面成長的教育,開發智力是應該的,但學知識還不是它的目標。
3.教育內容的。目的的失足必須導致學習內容的偏失。有些家長讓孩子很早就學寫識,讀英語,學畫畫,學鋼琴。但你看看周圍那些過年學習十八般武藝的孩子,長大了有幾個學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鋼琴就想離開。過于緊張的幼兒早期教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雖然還不能確切知道各種知識信息是怎樣進入兒童大腦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兒童心情不愉快時,記憶的大門是不可能打開的。父母花一個小時的時間用提示卡片來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這一小時里他就什么也沒有學到。
4.教育方式的。中國人長期習慣了式教育,80后父母們自己是被灌過來的,也無形中接受了這些模式,雖然他們反對,但又做不到不。對話,互動,這才是早教的本質。但我們接觸的博士父母也習慣于對孩子進行。并不說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其實早期教育對于寶寶來說屬于人生的啟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義。0-7歲的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這時能夠豐富兒童的生活,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給予正確的教育,就能加速兒童智力的發展,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早教方法也十分重要。早教不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額外給孩子訓練,家長要做到“以情為先”、“以養為主、教養結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時與孩子語言交流,與他們在生活和游戲中良好互動等。專家指出,嬰兒從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家長要關注并培養其身體、情感、認知、社會活動能力,并注意以下兩點:
進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孩子的發展規律進行相關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操之過急,過早的早期教育開發只能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給孩子今后的發展增添壓力。因此家長謹慎選擇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對寶寶進行多元化智能開發!
進行早期教育過程中,家長或教員應以安全為第一。不可為了達到某個課程目的而不考慮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