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動:特殊的探索方式
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寶寶的搗蛋,8個月學爬的寶寶會移動身體,順手拿起的東西都要放進嘴巴里嘗一嘗,比如硬幣、扣子等。1到2歲的寶寶隨處跑,對洞洞特別感興趣,比如喜歡把手伸進插孔里,藏在角落里跟大人捉迷藏等。2到3歲的寶寶更厲害,在高處爬上爬下,任何在他手里的東西。
冒險讓大人頭疼不已,稍不注意寶寶就會受傷。寶寶冒險心理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了解了原因,家長或許就不會這么頭疼了。
金女士想不通,自己不到五歲的女兒小君怎么跟個男孩子一樣,似乎不知道害怕。八個月打預防針,看到醫生手里的針頭竟然用手去摸。現在快五歲了,這期間不知道做過多少讓金女士頭疼的事情,把扣子在嘴里嚼,提開水瓶差點被燙,搬凳子爬上陽臺差點掉下樓……想想都讓人后怕。
夏天到了,金女士打算把小君帶到母親老家去玩一段時間。母親老家在農村,當時正值伏天,農村很涼爽,小君非常喜歡在那里玩。她每天跟著村里比她大好幾歲的孩子去小溪里摸魚,抓螃蟹。僅僅三天,這孩子就被曬黑了。幸好有十二歲的堂姐照看,金女士也不擔心小君會有什么。
第四天的中午,太陽很熱,金女士去找小君回來午睡。在小樹林里她看到了女兒,正興致勃勃地看著別的孩子爬樹,那眼神充滿了和向往。金女士連忙過去,一邊拉著小君就走,一邊她:“爬樹太了,你可不能學!”“不,洋洋他們都不怕,我也不怕!”“不行,你年齡小!”金女士大聲。小君哇一下大哭:“媽媽是!”
回到家里,小君想,媽媽不讓爬,那我就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爬。有了這個想法,小君暫時不難過了,乖乖地睡下了。
隔天一大早,金女士發現小君不見了,想到爬樹的,金女士嚇得趕緊去找。果然在小樹林另一邊看到了女兒。那小小的身子正抱著一棵樹,一點點上移,腳已離地半米了!“小君在干什么?!”金女士大喊。聽到喊聲,小君嚇壞了,一不留神松手了,掉在地上,頓時大哭。金女士連忙跑過去,小君的腳已經扭傷了。
隨著寶寶自主意識不斷增強,渴望著能活動,冒險心理慢慢萌芽。冒險型寶寶總是處于一種興奮的情緒狀態,習慣性地動手去摸摸東西,用腳去踢踢周圍的物品。他們很固執,從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動,不考慮后果,也記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訓。冒險型寶寶心理比較強,喜歡做家長做的事情。所以冒險性格的寶寶總是在搞,做讓大人提心吊膽的事。
其實冒險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是好奇心的,讓寶寶去探索、去研究,從實踐中體驗并積累經驗。冒險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善于引導,就能幫助孩子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自己及周圍的是不了解的,他們只有通過各種活動,不斷積累各種成功或失敗的體驗,才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識。隨著語言表達能力及動作行為能力的發展,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寶寶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愈加強烈。寶寶開始主動嘗試探究事物的關系,并通過這種探索活動獲得更多的生活常識,他開始到處走、到處摸,模仿大人的各種行動。而冒險的精髓是探索未知世界,發現新事物。寶寶的探索心理,讓他們無法停止自己的大腦去思考事情,停止自己的雙手去亂動,也停止不了自己的腿到處跑。
寶寶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很大部分是觀察,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觀察電視里的情節,他們進行模仿,希望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樣,像電視里的人一樣,擁有處理事情的能力。比如模仿動畫片里的超人,超人能從天而降,會在空中飛來飛去,他們也想跟超人一樣,可以從高處跳下去,于是找個椅子爬到陽臺上,將身子探出窗外。他們這樣模仿就是想知道自己是否能跟超人一樣從空中落下去還毫發無傷。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他們開始學著自己走,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大小便等。如果他們自己無法獨自做到,就感覺到羞愧。但是突然學會了這些行為能力,他們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對自主追求更高,于是可能出現一些動作:自己過馬、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他們并不像那樣對這些事感到。自己做事,就是寶寶在告訴大人:我不是什么都不會的小孩子了,我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