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早教給孩子一個智慧人生
廣義指從人出生到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狹義主要指上述階段的早期學習。一些國家出現提前開始學習讀、寫、算,提前開始正式教育的探討和實驗。但另有人主張早期教育應重在發展智力。還有人認為早期教育應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親懷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對早期教育有重大影響。
以為學齡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歲,然而目前我們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的是0-3歲才是屬于早教范疇,大家比較認可的歸納為對0-3歲的孩子教育稱為啟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歲孩子教育為大童教育。
目前除了一些直轄市和發達地區有的早期教育機構外,其他都為商業早教機構,根據迪杰特2011年度上半年的數據統計,中國地區有早期教育機構12450家,其中外資投資占比17.8%。目前全國早教市場最活躍的是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根據數據,這四個城市2011年上半年度早教中心同比新增33.6%,達到5112家。新增英語類早教中心達到48.6%,啟蒙類新增23.5%,思維類新增21.8%,其他運動類、益智類、音樂類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期的發展特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側重開發兒童的潛能,促進兒童在語言、智力、藝術、情感、人格和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對于早期教育兒童年齡的分界,學界有以下兩種看法:早期教育廣義指從人出生到6歲入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對0-6歲兒童進行的以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兒在3歲進入幼兒園,所以3-6歲兒童的早期教育又稱了幼兒教育。狹義主要指0-3歲幼兒階段的早期學習。
0-6歲早期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中國自古就有一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早期教育到底有多重要?腦科學表明,嬰幼兒時期是生命發展的基礎階段與關鍵期,因此,聰明樹的早教專家認為,早教是為嬰幼兒的身體、大腦、智力、個性、人格、、心靈等方面打下根基:國外一些經濟學家在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后,認為沒有一種投資比投資兒童的大腦潛能開發有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為實施一年的早期教育計劃,可使兒童將來的工資收入提高2.5倍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的21世紀人才競爭的前沿領域,不在大學,也不在中小學,甚至不在幼兒園,而是在3歲之前在嬰兒的搖籃中。
健康的身體是人生幸福的基礎。人體醫學表明,身體健康的基礎在6歲前建立。早期教育是以身體健康教育為基礎的;各種動作與體能訓練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嬰幼兒期是大腦健康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的精細動作與大動作教育,能讓孩子獲得充沛的腦力;
耶魯大學史蒂文斯(C F.stevens)教授指出,出生新生兒腦重是的25%;六個月新生兒腦重近1/2;三歲兒腦重為的3/4。早教要嬰幼兒腦的健康發育。
智力的發育,是早教的主要內容之一。聰明樹的專家認為,只有科學的多元啟智早教課程才能讓孩子獲得高度的智力;
美國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指出,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組合而成。神經元之間的聯系要靠刺激。年齡越小,智力發展越快。如果成熟智商100%,那么0-4歲是50%;4-8歲是30%。智力不同的結構與功能,通過訓練才能有效開發。
人的成長,個性成長占主要地位。華夏愛嬰的教學實踐表明,科學早教讓孩子具有完美的個性;
沒有個性,就沒有幸福感。與少年、教育不同,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化差異與個性化成長需要,是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務。
通過大量的教學調研,華夏愛嬰的早教專家指出,嬰幼兒是人格成長的關鍵期,科學的早教讓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
人的力量來自智力,更來自人格。嬰幼兒時期是人格、成長的關鍵期。開闊的心胸、寬厚的品德、堅韌的意志、崇高的情操、的心態、堅定的勇氣都需要在此期奠基。
華夏愛嬰通過六年的教學實踐指出,人的成長離不開的成長,科學的早教讓孩子具有智慧的;
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認為,人的發展在嬰幼兒階段已。對愛的、對善的熱愛、對美的追求,構成了人的領域。
通過對中國20萬嬰幼兒的早教實踐,華夏愛嬰早教專家進一步家長,人的成長,最終是心靈的成長,科學早教應當讓孩子具有幸福的心靈。
人的幸福感是人的本質追求。教育必須關注人的心靈成長。而當前的教育更多的關注人的身體與情緒、情感的需要。從而導致早期教育在中國存在偏失。
我國早期教育包括園所早期教育、社區早期教育與家庭早期教育三種形式,且都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中。早期教育是我國最具發展前景的教育。
對于早教,很多爸爸媽媽都認為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去早教中心學習、鍛煉就是早教,而專家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早教從嬰兒一出生就開始了,包括各種習慣的養成、肢體語言、生理語言等等各個方面,并非狹隘的“早教中心教育”。而早期教育也不僅限于某個年齡段,而是隨時隨地對孩子健康成長有益的教育,可以是父母的一舉手,一投足,言傳身教。
有些爸爸媽媽慌了:“我又不是老師,都教孩子一些什么?怎么教?”專家提醒,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師,因為孩子的,一舉一動父母了解得最多,掌握得也最多,孩子有哪些興趣愛好,孩子愛吃什么,愛說什么你都一清二楚。而早教就是通過生活向孩子傳遞知識,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等,從而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很多父母搶著將孩子送到高收費的早教中心,而自己卻拼博在工作崗位之上,很少與孩子溝通交流,甚至和孩子吃個飯,說說話的時間都沒有。專家指出,這樣的早教方式不利于親子感情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早教最好的地方不是早教中心,而是溫暖的家里,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玩耍,健康嬉戲,做親子游戲,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這就是最好的早教。
父母最大的一個問題往往是總關注“孩子是否能贏在起跑線上”,對于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過高。而教育專家們的看完全相反,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玩好,休息好,吃好,快樂成長就行,目的性過強反而不利于他健康成長。早教并不一定要學習書面知識,孩子文明有禮,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陽光開朗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是最好的早教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