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錯規模之王天弘基金權益類"窮兒子"窘迫 四迷你基金轉型大宗商品價格
北京7月27日訊 (記者 康博) 余額寶的崛起讓天弘基金一夜之間成為基金界的“網紅”,然而在榮升規模老大的光彩背后,天弘基金卻不得不面對權益類產品的短板問題。
本月初,天弘基金公告旗下的混合基金天弘鑫動力(164205),因資產規模連續三個季度持續低于5000萬而將被迫轉型,這已是該基金第二次轉型。除此之外,天弘還有三只基金也在等待轉型審批的路上,這和其截至今年年中擁有1.5萬億管理規模的盛況顯得格格不入。綜合來看,其權益類產品的規模下滑與該公司投研水平較弱、業績不盡人意有很大關系。
業績不景氣 天弘鑫動力二次轉型
近日,天弘基金發布公告稱,基金管理人決定召開天弘鑫動力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關于天弘鑫動力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轉型有關事項的議案》。
在上述轉型議案中,天弘基金稱,鑒于天弘鑫動力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市場需求的變化,為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等規定,經基金管理人與基金托管人協商一致,提議召開本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對本基金實施轉型。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鑫動力基金將由混合型基金轉型為股票型基金,基金名稱由“天弘鑫動力靈活配置混合基金”更名為“天弘文化新興產業股票基金”。該基金主要投資于文化新興產業相關的優質上市公司,通過精選個股和風險控制,力求為基金份額持有人獲取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收益,股票投資占基金資產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資產的80%。
名為“鑒于市場需求的變化”,但實則卻是基金規模持續縮水的尷尬。根據記者了解,天弘鑫動力從2016年第三季末至今的數據顯示,其資產凈值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低于5000萬的規模紅線,具體分別為4618.9萬元、4753.2萬元、3972.4萬元,也就是說,其已正式步入“迷你基金”之列。而據《公募基金運行管理辦法》,基金資產凈值連續6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報告并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并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雖說基金轉型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同一只基金連續轉型卻也并不多見。早在2015年4月22日,天弘深證成份指數基金就召開持有人大會,轉型為天弘鑫動力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當年6月30日的報告顯示,其資產凈值為79.07億元,然而僅過了一個季度,資產凈值就變成了9.53億元,到2015年底時繼續縮水至2.15億元,而從2016年6月30日后,就頻繁跌破5000萬紅線。至此可以得出結論,第一次轉型已然失敗,究其原因,與業績差勁密不可分。
Wind數據顯示,天弘鑫動力今年以來表現較差,收益率僅為0.27%,同類排名1078/1368;截至7月25日收盤,該基金近一年收益率-0.27%,大幅跑輸3.07%的同類均值,同類排名也僅為1085/1570,處于一般的狀態。針對近一年的不良表現,天弘基金解釋稱,“最近一年,受市場低迷等因素影響,凈值出現了一定的回撤。由于該產品正醞釀轉型,目前主要采取保守的操作策略,確保產品流動性;待轉型成功后,新基金經理將根據合同約定,積極調整投資策略,努力為持有人爭取收益。”
從基金經理方面看,2015年6月份至今,天弘鑫動力的基金經理配置從“二管一”晉升到了“三管一”。2015年6月12日到2016年3月17日由錢文成和姜曉麗二人管理,279天的任職回報為1.49%。2016年3月18日至今,管理團隊中又增加了王林,但三人在管理1年又129天后的任職回報依然為1.47%,這多了一個人的益處,實在看不出來。據悉,目前天弘鑫動力還處于投票期,到底能否轉型成功還要看基金持有人的態度。
旗下指基批量轉型 實為“逃避”規模“大考”
事實上,截至2017年7月7日,天弘基金還有另外三只基金正在轉型審核中,分別為“中證全指房地產指數型發起式基金”擬轉型為“量化驅動股票型”、“中證大宗商品股票指數型發起式基金” 擬轉型為“醫療健康混合型”、“中證全指運輸指數型發起式基金”擬轉型為“中證紅利低波動100指數基金”。上述三只基金均為迷你分級基金,2017年一季報顯示,截至一季度末,三只基金目前規模分別為2000萬元、1800萬元、4000萬元。
而為何近期天弘旗下的迷你基金如此大規模進行轉型呢?答案是規避監管紅線。
按照規定,發起式基金在成立滿3年時,需要滿足2億元規模才能繼續運作,目前天弘旗下不少指數基金仍無法滿足要求,而一年內這些產品即將陸續迎來發起式基金的3年“大考”。
以上述三只正在審核轉型的基金為例,它們的成立日期均為2015年6月30日,是天弘基金旗下被動指數型股票基金中,資產管理規模最小和成立日期最早的三只產品。
如果從業績上看,截至7月24日收盤,中證全指房地產指數型發起式基金的A、C份額成立以來的累計凈值虧損超過22%;中證大宗商品股票指數型發起式基金的A、C份額成立以來的累計凈值虧損超過18%;中證全指運輸指數型發起式基金的A、C份額成立以來的累計凈值虧損超過32%。
資料顯示,這三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同為張子法,其2007年12月-2013年11月在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金融工程師量化研究員;2014年3月至今先后擔任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級數據工程師、投資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助理,目前其管理的基金全部為股票指數型產品。
針對部分指數基金規模不佳的現狀,張子法也坦言,由于基金成立時機正是牛市“掉頭直下”之時,且投資者風險偏好不斷下降,故而指數型基金規模難以增長。而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3年期發起式基金“大考”,天弘基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其中轉型為主動管理基金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另外還有不斷優化天弘系列指數基金的構成,豐富和拓展基金的策略和交易方式,增加產品的收益增強策略,提高持有人的體驗;深耕互聯網用戶的同時,努力拓展機構客戶;充分發揮天弘系列指數基金覆蓋廣、低費率的優勢,讓它們成為智能投資、策略基金、FOF等產品的底層資產。
主動管理型產品仍是天弘短板
眾所周知,2013年6月,余額寶的推出成就了如今的天弘,在互聯網金融的大潮下,天弘的規模開始持續大增。根據財匯數據,2013年上半年,天弘規模僅為136億元,至2013年年末,這一數值已達1963億元,半年之內增長超過10倍,規模越居第二位。2014年年末,天弘以5906億元的規模超過華夏基金,成為最大公募基金公司。2015年,其規模繼續增長,于年末以6434億元穩居第一位,2016年繼續上升到8450億元。而截至今年年中,天弘基金的管理規模更是達到了1.5萬億。
余額寶帶給天弘的并不僅僅是規模而已。財匯數據顯示,2015年天弘基金的凈利潤為11.25億元,這一數值與排名第一華夏的14.13億元并沒有太大差距。而2014年和2013年,天弘凈利潤分別只有6.32億元和1.09億元。然而尷尬的是,規模第一、利潤可觀的天弘并沒有真正在普通投資者中打響品牌,最終原因還在權益類產品上。因為在基民眼里,“炒股的基金”才是真正的基金。
拋開被動指數型基金不說,天弘基金旗下目前共有18只主動管理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以今年以來截止到7月24日收盤看,在有可比數據的15只基金中,9只的凈值回報都跑輸同類均值。其中天弘鑫動力是最差的,今年以來單位凈值僅增長了0.27%。
其實,天弘在加強互聯網基因的同時,其投研短板也一直被業內所詬病。2011年5月,郭樹強從華夏總助一職離任,同年8月31日出任天弘基金總經理。當時業內對其重塑天弘的投研還抱有很大期待,包括引進一些優秀基金經理,把權益類產品業績做強。但是,后來看成效也并不明顯。有業內人士表示,天弘基金的規模雖大,但其中貨幣基金占據了九成以上,真正的權益類產品,無論是規模和業績上,都與“第一大基金公司”的名號相差甚遠。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