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學雙語到底有沒效果
孩子才幾個月大就進了課堂,不滿兩歲就開始學習英語……如今,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越來越多,針對低齡兒童的早教班更是琳瑯滿目。近日,記者走訪了武漢十多家早教機構,發現不少都打出了“雙語教學”、“0歲起跑”的旗號,學費多在一年1.2萬元以上。家長的追捧和巨額利潤使早教市場越來越火熱,但這些課程是否真的對孩子有用?記者進行了調查。
在光谷一家培訓機構,按年齡分班:0-3歲的課程內容以“動物王國”為主題,根據動物的不同特點進行情景模擬,放相應的音樂讓小朋友記住這個動物的名字和特點。機構負責人表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于思維發育期,對事物很感興趣,通過模擬動物能刺激他們的感官。4-5歲的孩子則安排了語言、運動、音樂等3門課程,教小朋友學習簡單的漢字、英文,以及開發藝術、運動細胞。這兩個班的收費都是一節課130-180元,每節課50分鐘,每周4節課,半年起報。
記者走訪得知,培訓機構的模式大致如此,主要區別在于教學年齡段的劃分,有的從2歲開始教孩子學習,有的則是在3歲前僅通過游戲進行簡單認知。中南一家培訓機構的語言課便是從1歲半的孩子教起。老師用中、英文和小朋友聊天,教他們唱歌,但多數孩子只是在下面玩玩具,偶爾看看老師,應一兩句。“早教課其實就是玩,只不過是有控制和目的性地玩。”徐東一家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坦言,3歲以前的孩子很難學到具體東西,有些家長把孩子送來只是想幫他們找玩伴,另外老師帶著玩或多或少能教點知識和規矩,比在家里被老人一味地寵著好。
此類早教班收費不菲,均在1.2萬元/年以上。有的早教班根據孩子特點量身設計課程,收費更高。
“爸爸媽媽”也許都還說不清楚,這么早送孩子去培訓班真的有效果嗎?部分家長稱“確實有效”。
武昌張女士的女兒多多(化名)今年還不滿6歲,卻從兩歲半就開始學英語了。張女士說,女兒現在能很流利地說出“蚊子”、“香菜”、“意大利面”等日常英語單詞。
“第一次上課她完全不能適應,一直抱著我不敢看老師和別的小朋友。”張女士說,上了三次課后孩子大膽多了,等紅燈時居然還能用英語跟著倒數數字。“本來只是找個地方暫時讓她玩玩,沒想到還真能學到東西。”張女士說,從那之后,她便決定讓孩子一直學到上幼兒園。
學了兩年多后,張女士對女兒掌握的英語詞匯量十分滿意。“今年年初我們在新加坡機場候機時,手臂被蚊子咬了個包特別癢,到機場問詢處想借管藥擦一下,結果比劃了半天對方都沒明白我要什么。”張女士說,結果女兒直接用英語說了“蚊子”,并指了指媽媽的手臂,對方這才找出了藥。“沒想到是姑娘幫我解了圍。”張女士笑著說。
家住武昌華城新都的飛在一家國企工作,兒子3歲半時他在一早教機構花13500元報了個為期一年的“雙語培訓班”。上了大半年后,飛覺得孩子進步并不大,同事的兒子年紀相仿,在家長教育下都會認不少字和簡單的加減法了。飛決定給孩子停課,“還是過分依賴早教機構了,其實學齡前完全可以自己教,還可以加深親子關系”。
家住光谷的全職媽媽趙晨,女兒上小學四年級,6年前報過“中國早教之父”馮德全的早教。“學了一年半后,感覺效果不像廣告上說的那么神乎,那些所謂的老師我感覺都只是經過了簡單培訓,并不專業。”趙晨說,孩子的詞匯量只是比同齡人稍多了一點,而且逐漸對學習有了抵觸心理,她趕緊給孩子停了課。“停課半年后,女兒之前學的東西都忘得差不多了。”趙晨自嘲道,“不知道那一年半在什么”。
武漢積玉橋學校校長祝正洲說,在多年教學中,他也曾遇到過剛上學就會認很多字、會做加減法的學生,但隨著年級往上走,這些孩子在班里的成績反而不是最好的,甚至落到中下的也有。“為了孩子跑得快,很多家長在學齡前就將他們送到培優機構,這是一種誤區。”祝正洲表示,家長往往把上學前孩子能認多少字或單詞,會100以內的加減法,會講多少故事看成“搶跑”的基礎。但他認為,孩子語言能力、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等的開發,并不能等同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識,具備了多少學習能力。
祝正洲提醒說,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早教師,“我經常看到家長把孩子送到培優機構去學兩個小時,自己卻在一旁玩手機、聊天,為什么不能用那兩個小時自己教孩子呢?”他說,言傳身教比任何早教班都有效。
湖北省特級教師、武漢市幼教名師胡秀玲也認為,早教市場為了盈利,將孩子的早期教育進行了量化呈現,很多培訓出現了內容小學化的趨勢,這其實是變相的“揠苗助長”。很多家長將學前教育誤認為是提前教育,然而在孩子大腦尚未充分發育時,讓孩子過度學習、用腦,不但會影響大腦的正常發育,還有可能讓他們學習興趣。
胡秀玲提醒,即使是幼兒階段的學習,也應以游戲互動為主,通過玩兒來掌握知識。“不提倡向孩子提前小學內容,不能讓孩子機械地、被動地學習。”胡秀玲說。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新浪新聞微信(xinlang-xinwen)。
生活的狼狽就是在于攀比,自己沒到那個層次,沒有共同利益,別人再高大上跟你沒有半毛關系。
曾經宣傳為年度巨制級作品的江蘇衛視《前往世界的盡頭》沒有品牌冠名。東方衛視的集結各喜劇明星的《歡樂喜劇人》沒有品牌冠名。此前衛視的《音樂大師課》也曾“裸奔”多期
離開美麗的巴西,記者跟著李克強總理拉美四國之行的腳步,急行至第二站——哥倫比亞。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李克強總理與桑托斯總統共同出席中拉人文交流研討會,好一個中拉文化邂逅、文明碰撞的時刻。
這起了全國乃至了歐美諸大的“飆車案”,在最終的判決結果上是不是顯得過輕?這樣的判決結果能不能對一些喜歡追逐“速度與”的人以起碼的警示?如果以此案為范例,飆車或者說駕駛行為的犯罪成本是不是仍然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