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差多少才算矮小?
我家的萌萌在同齡孩子里算是身高偏矮的,每次體檢身高屬于正常值偏下。為此我總是擔心孩子的身高,要去醫院給孩子測骨齡,孩子爸爸卻總是說,不用太擔心并且不支持去醫院。我查閱了很多資料,下面是一篇很好的專家提供的事例以及關于孩子骨骼和身高的解說,推薦給和我一樣有擔心的媽媽們。
小波(化名)上小學四年級,個子比同齡人矮小,甚至比二年級的表弟還矮一點,家長特別著急,不知道是“長得晚”,還是真的矮小。日前,父母親帶著小波前往醫大附屬協和醫院兒科內分泌專診咨詢。經過檢查,小波的身高在相應年齡的矮小值與平均身高值之間,屬于偏矮;不過骨齡檢測提示,小波的骨齡也稍落后,目前不能診斷為矮小。醫生,小波以后要定期檢查,同時注意營養均衡,并多參加有助于長身高的運動,如打籃球、跳繩等。
專家介紹,醫學上的“矮身材”和人們通常說的個子矮不盡相同。醫學年齡身高表中低于第3百分位數者才屬于矮身材。通俗地講,是指在一個大約100名學生的班級里,身高最低的3名孩子可能屬于“矮身材”。
另外,可參照同齡人的平均身高。舉個例子,根據2005年全國九城市調查,我國9歲男孩的平均身高為135.4cm,矮小身高為124.6cm,超高身高為145.5cm。如果一名9歲的男孩,他的身高在124.6cm~135.4cm之間,就屬于偏矮;如果低于124.6cm,那基本就可以下“矮小癥”的診斷了。
不過,骨齡才是反應后期生長空間的可靠指標。如果一個8歲的兒童,雖然身高與平均身高相同,但如果他早發育,骨齡已經11歲,與11歲兒童平均身高相比就屬于矮小了;同樣是8歲兒童,身高低于平均身高5cm左右,但骨齡稍落后,只有7歲(正骨齡與年齡相差不應該超過2歲,超過2歲視為異常),則成年身高完全可能是正常的。
孩子身高的決定因素概括起來可分為遺傳因素和因素兩大類。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生長發育的特征和潛力,如父母或祖輩的身高,對孩子的最終身高起到較為明顯的作用。同時,孩子的身高還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營養、運動、睡眠、疾病、心理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身高增長是在體內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下實現的,主要的內分泌激素包括生長激素、甲狀腺素、性激素等在不同的階段協同調節兒童長高,其中任何一種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都會影響孩子長高。曾經有一名9歲的小女孩,身高88厘米、體重12.5公斤,僅相當于3歲孩子的身高。孩子的母親身高1.58米,父親1.7米,家族里也沒有人特別矮小。原來,小女孩一出生就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癥。后來經過半年的治療,孩子長高了10厘米,再下去,她可以長到正常身高。
孩子身高不理想,不少父母相信是因為“晚長”,還有人說“二十三躥一躥”。其實,這樣的好事僅發生在大約10%的孩子身上,必須由專業的醫生根據體檢、骨齡和內分泌檢查結果等判斷。
恐懼藥物、藥物和器械也是常見的現象。有的孩子已經診斷明確,但家長缺乏醫學常識,過于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用藥,讓孩子失去治療機會。相反的,有的家長則輕信所謂“增高藥”、“增高鞋”等,用藥后孩子不僅未長高,有時還使骨骺提前閉合,結果適得其反。
? 提醒家長,對矮身材的治療通常應盡早干預,年齡越小,效果越好,體重越輕,用藥劑量越小,所花費用就越少,故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但是目前還沒有一種口服“長高藥”能明顯幫助長高,醫學上的只有生長激素對長高有確切作用,但它的使用有嚴格的適應證,必須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