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以下觀眾!化動畫《大》誕生記
在這個急功近利、喧囂浮華的市場里,這樣一部精打細磨的動畫作品究竟是如何誕生的?作為曾經成功運作《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光線彩條屋影業,了怎樣的資源為這部作品保駕護航?PG-13的自主分級、全新創作的粵語版配音、功夫片“金剪刀”林安兒的加盟等創舉怎樣成全了這部電影獨一無二的特質?
《大圣歸來》《大魚海棠》《大》,光線彩條屋影業一連誕生出三部大字頭動畫,這是一個偶然;然而三部動畫都獲得了極高人氣和評價,這或許又是必然。三部作品背后,是彩條屋三年磨一劍的品質追求,也是將中國動畫化的一步步野心勃勃的攻城拔寨——《大圣歸來》同時適合成年人和兒童,《大魚海棠》更偏向成年觀眾,《大》則旗幟鮮明地了13歲以下觀眾觀看,這在中國動畫史上是第一次。
《大》身上的眾多特質都決定了它的向屬性:人物設計怪誕,故事詭譎,打斗畫面,主題晦澀難懂……它還特別邀請到金牌剪輯師林安兒監制并剪輯,并別出心裁地創作了粵語版本,目的都是為了滿足這部電影的目標觀眾——那些有成熟思考能力、對內容品質有較高追求的人。
目前《大》已經上映5天,票房3300多萬。盡管以現在的票房數字還稱不上爆款,但分析數據可以發現,該片在首周日單日票房首次突破了1000萬,次日排片便由7%出頭上升近一個百分點;影片的“想看”人數直線上揚,現在《大》在貓眼、豆瓣的用戶評分都是8.2分,是國產片里少有的高分,在好口碑的作用下,相信后續票房還會強勁增長。
在這個急功近利、喧囂浮華的市場里,這樣一部精打細磨的動畫作品究竟是如何誕生的?作為曾經成功運作《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光線彩條屋影業,了怎樣的資源為這部作品保駕護航?PG-13的自主分級、全新創作的粵語版配音、功夫片“金剪刀”林安兒的加盟等創舉……怎樣成全了這部電影獨一無二的特質?為何國內動畫界在此時此刻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大》的誕生對中國動畫的未來意味著什么?
帶著這些疑問,新浪娛樂依次走訪了《大》總制片人、光線彩條屋影業總裁易巧,影片監制、著名電影人林安兒,以及該片的導演不思凡,通過這三位幕后真人版“大”的講述,為你揭開這部劍走偏鋒、獨樹一幟的動畫作品背后的故事。
“可能就是之中的吧。我們一年只能出一部作品,恰好連續三部動畫電影開頭都是‘大’字,但它們恰好又風格完全不一樣,主打觀眾也不一樣。”回憶起《大》的創作緣起,電影總制片人、光線彩條屋影業總裁易巧首先說道。
《大》最開始的片名要更長一點,叫《大之黑花生》。后來易巧覺得這個片名實在有些饒舌,會難為一些南方觀眾,遂改成了簡短有力的《大》。《大》導演是“不思凡”,本名剛,曾活躍于閃客時代。從他早年的FLASH短片《黑鳥》《小米的森林》《妙先生》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大》的一些影子,比如水墨畫風,怪誕的人物設計,暗黑的情節等等。直到《大》誕生前,不思凡依舊帶著兩三個助手低調地畫著一些不賺錢的小動畫,日子過得頗有些拮據。不過,從2004年《黑鳥》首播至今,不思凡倒是在閃客圈積攢了一小批死忠粉,天津好傳動畫創始人尚游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尚游到杭州拜訪了不思凡,問他有沒有可能一起做一部長片。不思凡說,我腦子里剛好有一個故事,想做得一點、徹底一點,尚游爽快地給了他一筆啟動資金,讓不思凡可以做一部樣片出來。
“幾年前國家出臺了動畫補貼政策,在放200分鐘300分鐘,你做多少分鐘就給你多少錢。因為動畫人實在是太窮了,大家就只能抓住這條救命稻草,但尺度又很小,你只能做一些給小朋友看的動畫,于是很多藝術家、很多好的團隊就陷入了內容不斷低幼化的循環。很多當年做過很有名的動畫短片的導演,現在已經習慣靠給別人做外包賺錢,他們這輩子都不太可能想去做電影了。我覺得這種局面一定要打破,我要去尋找一些不怕餓死的藝術家,他們沒去拿這個補貼,還在著自己的創作,我要把這一類人找出來。”
易巧坦言他尋找的群體人數并不龐大,統計出來總共也就幾十人,一年時間就可以摸一遍底。當易巧看到不思凡做好的《大》樣片時,他被其獨一無二的風格深深震撼了。“跟他喝了一夜的酒,特別興奮”,易巧回憶道。在他心里,《大》是和《大圣歸來》《大魚海棠》都截然不同的作品,相比重復自己、打一張安全牌,他更希望彩條屋的第三部電影是這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正式創作開始,《大》主創曾經帶著樣片聯系過國內各大網絡平臺,然而收到的反饋無一例外都是:挺好玩,挺特別,但這個題材我們沒有做過,可能有風險,也不太會有人看——所有網站都把《大》了。
看到這一局面,易巧說:“我覺得這樣一部作品如果只是在網絡上播一下,一兩萬網友看到,那就太可惜了。我就勸他們,不如我們一起來做院線吧。大家一塊想劇本,我們幫忙引進一些制作資源,找最好的剪輯、配樂、配音,讓他們從一開始就參與進來,宣發上我們也會有很多支持。要做就做有水準的動畫,彩條屋三年完成一部,絕不敷衍趕工。”
不思凡是一個“窮慣了”的導演。做FLASH動畫這么多年,他一直賺不到什么錢,一切創作的前提都是資金有限,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用監制林安兒的話形容就是,“簡約,但不簡陋。”
《大》的人設方向很單純,就是簡單,簡單到像小孩子的簡筆畫。譬如大就是個“紅色的冬瓜”,為了節約繪制成本還得把胳膊藏進斗篷里;花生人最早的雛形也不過是導演在紙上隨手畫的兩個圓,最后一個鎮子的花生人幾乎都長得一模一樣。這些設計看似“任性”和“偷懶”,其實是導演從無數個草稿中最終篩選出來的方案。因為簡單容易,但簡單的同時還要令人過目不忘就很難。簡單有簡單的好處,比如大這個圓滾滾的形象就很容易設計和制作衍生品。
《大》的人物繪制采用簡筆畫風格,背景則模仿了中國傳統的水墨畫風。“在我出生的南方,你會發現水墨并不是純寫意的,它也可以很寫實。但我又不能做一個純水墨的動畫,起碼你問我一部純水墨的動畫能不能看一兩個小時,我是做不到,所以決定將這兩種風格結合起來。”導演不思凡表示。
包括用了大量內心獨白,也是因為簡單動作所能承擔的情節量十分有限,說來也是出于“窮”。據透露,《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制作成本大約都在3000萬上下,《大》要低一些,不到2000萬。這對于一部制作周期長達三年的電影來說,著實很節省。
關于內心獨白的部分,一開始監制林安兒和總制片人易巧都覺得有點滿,林安兒已經將大的內心獨白進行了大幅刪減。在導演的粗剪版本中,隱婆作為唯一會講話的花生人,也不及待地安排了大量介紹花生人背景的臺詞,林安兒認為信息量過大,觀眾會有些吃不消,也進行了一部分刪減。但總體而言,基本都還保持了導演的個人風格。“像大在片中的設定是一個幾百歲的老人,導演認為一個百歲老人一定有他自己的,所以最后依然保留了話癆的特點。”
“有時候,我們會想要不要調一調,讓電影的風格變得更大眾一點。后來還是覺得,在平庸和極致之間,我們選擇的一定是極致。”總制片人易巧說。
林安兒與《大》結緣則純屬偶然,恐怕連她自己都沒想到,最終能這么深度地參與一部內地的動畫片——不但出任監制、親自剪輯,最有趣的是,她本人還是粵語版里主角大的配音。
林安兒是知名剪輯師、制作人、視效總監,曾憑借《屯門色魔》《高度》《英雄》《功夫》《七劍》等片多次獲得電影金像最佳剪接項或提名,也有《黃飛鴻》系列、《赤壁》《長江七號》《十月圍城》《人在囧途》《西游降魔篇》等膾炙人口的剪輯作品。
“去年我跟易巧喝咖啡的時候,本來是想讓我參與彩條屋另一個從零開始的項目。但偶然間易巧給我看他正在做的《大》的樣片,我一下子就驚呆了,沒想到國漫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很化,但又完全不同于歐美和日本,色彩、打斗極其震撼,在一堆作品里也可以跳出來發光發亮那種。我于是主動說,求求你,我一定要參與這個電影!”易巧覺得,這次或許可以試試,怎樣才能讓資深電影制作人深度參與進來,讓動畫片更具有電影的品質。
不久后,林安兒到彩條屋觀看了導演不思凡粗剪的一版全片,看完第一反應依然是震撼,第二反應則是很多細節沒看懂——“里面有太多坑了,需要重新梳理一下。”于是林安兒以自己的方式,打亂重剪了一個版本。
不思凡對于林安兒的版本是完全認可的:“林老師的疑問其實跟普通觀眾非常接近,有時候創作者置身其中,容易看不出問題在哪,因為自己已經看過太多遍。最后林老師剪的這個版本,大家都覺得順暢了很多,許多地老師幫我重新打通了,減少了一些概念,也加入了一些細節。”
譬如說,在早期的版本中,某個花生人背后是沒有插著風車的。林安兒覺得這個角色雖然戲份很少,但應該被突出出來,跟其他所有花生人長得一樣會讓觀眾產生疑惑,于是和導演一起補上了風車的細節。
不思凡常在杭州,林安兒在,兩個人每天在微信上實時同步工作。有時林安兒會半夜兩點給不思凡發去一段最新剪好的視頻片段,有時兩人聊想聊到天亮。不思凡說,林安兒很尊重導演,她每次做出改動都會詢問他的意見,看是不是原本的安排有導演自己的意圖,然后才會和導演協商哪種方式更好。
“其實《大》是我參與的第二部動畫,之前還有一部《精靈王座》,但那部是3D的,而且我參與得比較晚,能做的工作很有限,這一次就參與得比較早。要說動畫片是不是比真人電影素材更有限,我反倒覺得其實是更,因為后期有很多修改的余地,缺什么畫面可以再畫一個,像風車這種細節也可以后期一張張去改,真人電影就不行。”林安兒還笑稱,《大》的一些打斗戲,確實讓她嗅到了經典功夫片的味道。
“有人問,剪輯師如何能呈現出自己的風格?我告訴他,剪輯師就像一個園丁,導演在花園里種了很多東西,我要負責把它們修剪成方形或者圓形。不思凡跟我說,他原本以為自己是大,后來發現其實是太子,我才是他的大。”
《大》是《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以后,第一部自主定級的電影。因片中有許多的打斗畫面,片方決定為電影旗幟鮮明地樹立起PG-13的標簽,這成為《大》的又一特立獨行之處。
“很多人問我們PG-13是不是噱頭,我說作為一個從業者,真的要有職業,這個片子千萬不能給小朋友看,絕對不合適,這份錢我們不賺。所以我們就參考了《金剛狼3》在國外的評級,給自己也定了一個PG-13。新的電影法,如果有不適合兒童觀看的電影應該給出提示,所以我們也在各個影院、海報、購票平臺上都寫明了適合13歲以上觀看。”總制片人易巧說。不過林安兒倒是覺得,畢竟是動畫片,再的畫面跟真人電影比起來也會柔和得多。據透露,《大》在審查后唯一被要求作出的改動就是刪減和柔化了個別的特寫鏡頭,現在上映的已經是修改后的版本。
其實從彩條屋接手《大》的那天起,小朋友就已經被從目標觀眾里掉了。易巧認為,《大圣歸來》是年輕人帶動孩子和老年人觀看,《大魚海棠》除年輕人外也吸引了很多中年人,《大》則完全排除了兒童群體。某種程度上,彩條屋通過這三部作品,越來越明晰了面向年輕人的定位,PG-13也彰顯出在這個屬于孩子的暑期檔里,《大》對于口碑效應的自信姿態。
易巧認為,“目前中國的動畫片有點太,所謂的合家歡我覺得幾乎是不存在的。迪士尼在美國為什么能受到全年齡觀眾的喜愛,那是因為迪士尼已經發展了快一百年,現在的老爺爺老奶奶也都是看著迪士尼長大的,經過幾代人才形成這種全民喜愛的氛圍,中國現在還做不到。”既然做不到,那就要明晰定位,《大》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給成年人觀看的動畫作品,這在當前電影市場里很稀有,也值得尊重和。
《大》作為一部內地動畫片,卻擁有一個粵語配音版本,這在國產電影里也著實罕見。
“動畫片跟真人電影不一樣,動畫片有動畫片的優勢。比如劉德華,這么多年大家都熟悉了他的聲音,連配個國語配音看著都會不習慣,動畫片就有無限可能。同一個角色,配上四川話,配上廣東話,他的感覺就會不一樣,于是我們決定試試看,配出一個粵語的版本。”林安兒說道。
方言配音說來簡單,執行起來才發現挑戰重重。首先是很多臺詞需要重新創作,比如大睡前念的那首“日出東海落西山”的詩,用普通話讀起來鏗鏘,但粵語發音就不那么好聽;再比如原版臺詞常現代詩、文藝范兒的,林安兒不想“直譯”成廣東話,于是找了編劇一塊重寫,變成另一種相對簡單直接的臺詞風格;還有,配音和字幕也不能完全一致,因為字幕還要適當照顧聽不懂粵語的觀眾,工作量其實很大。
但方言版也有獨特的樂趣,比如俚語。有一場戲是太子對關押他的人說,你老這樣看著我也不會變得像我一樣帥,我們都是出了窯的磚,出了廠就是定了型兒的。粵語里有個音叫“啤”(bai),既有看的意思,也有倒模的意思,于是這句臺詞就被寫成“你bai我也bai不出我的樣”,加入了雙關的梗。
與國語版不同,粵語版由林安兒親自帶著一批身邊的朋友完成,更像熟的閑侃扯皮,別有一番風味。大的聲音由林安兒自己配,其余幾個主要角色的配音都是林安兒的圈內熟人,其中有《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的一位編劇,有《擇天記》的一個導演,有《可愛的你》里的一個小朋友演員,還有若干個林安兒突發奇想想到的在的朋友。只有隱婆是林安兒專程回找的專業配音演員,因為她覺得這個角色臺詞多,戲份也很關鍵。
目前《大》的粵語版本還沒有固定的發行渠道,只能與普通話版同時提供給市場進行自主選擇。但我們相信,這是一次有趣的嘗試。或許在《大》的試水下,未來國產動畫在不同地區能創作出不同的配音版本。以前一部內地動畫想在上映,可能就是上映前才找人配上粵語配音,而林安兒的是不同配音就是不同創作。或許,這的確是國產動畫“走出去”口號下,所有動畫人都可以參考的一個案例。
《大》的行業意義不僅有上述的動畫、大咖幕后、自主分級、粵語配音這些。《大圣歸來》《大魚海棠》《大》,光線彩條屋出品的連續三部動畫都能獲得好口碑,或許不是巧合。這三部“師出”的大字頭電影自成一派,某種程度上也改良了中國動畫界混沌已久的空氣:三兄弟不但彼此扶持,也帶動其他“門派”的同仁們加入進來,形成空前團結互助的氛圍。
“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沒想到這么小的圈子,也會有很多喧囂和不單純。后來我觀察了一下,就能理解為什么大家會互相傾軋,互相瞧不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家都不賺錢,都活得很苦,反而會更加互相。我覺得其實動畫本身是一個很小的產業,你想,一年才十幾億票房,還不如一個游戲幾天的流水,這么點收入還要互相爭吵,我覺得會被人看不起。大家會覺得你們自己做不出什么東西來,還要瞧不起別人,我覺得應該讓這個行業在市場上更有。”易巧說。
“《大圣歸來》成功以后有了一大批粉絲,我很擔心再做《大魚海棠》時,兩撥粉絲之間會發生爭吵。如果形成了這樣的風氣,那是不是今年《大》出來大家又要吵一架?這個局面不會很好看。田曉鵬導演看了《大魚海棠》后,很認可這部作品,并且和兩位導演也成了朋友,他先有了一個力挺的姿態,粉絲間的氛圍也會很好。一旦有了一個成功的榜樣,并且愿意支持后來者,大家就會覺得我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榜樣?我是不是也會有別人支持我的那一天?尤其《大》這樣一部沒有IP、沒有明星、作者風格強烈的動畫,如果能成功,對整個行業的鼓勵會常大的,今后大家做動畫的類型和思會完全拓寬,可以給市場帶來很多生機。我在演的時候碰到一個同學,他說國產動畫是從《大圣》開始的,《大圣》生一,《大魚》生二,《大》后生,我覺得他說得特別好。”
在這種良好氛圍的帶動下,以及彩條屋作為同一出品方的牽線搭橋,三部大字頭動畫間開始產生微妙的聯結:《大圣歸來》導演田曉鵬為《大魚海棠》主題曲擔任了作詞,《大》上映后,《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導演又分別精心繪制了賀喜的海報,一報上大和大圣在月光下背對而坐,另一報上大護置身于大魚的海洋中。每逢有動畫電影首映,這些電影的導演,包括《魁拔》《好極了》等其他動畫主創,都會義無反顧幫忙站臺吆喝,同力協契。很多民間畫家、動漫大觸都積極為《大》繪制了精美海報、畫作,共同助推電影話題熱度不斷上漲。
“縱觀整個藝術史,大師們往往都是同期而來的,可能某個階段就會集中出現一批大師,下一個階段就會歸于沉寂。中國上一批動畫大師誕生于美影廠時代,新的一批我認為未來五年內就會出現,像現在田曉鵬、梁旋、張春、不思凡已經都是很好的動畫導演。幾年后我們會有中國的宮崎駿,中國的押井守,中國的今敏等等,而且我們會越來越自信,就像《大》,它不是日韓風,也不是歐美風,是屬于我們自己的風格,我對中國動畫的未來充滿信心。”易巧最后說。現在,彩條屋又有了幾個新的令他興奮難眠的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悄悄孕育中。(何小沁/文 王遠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