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全面施行0-3歲幼托“1+2”文件!家長最關心的5個問題在這里
原標題:上海已全面施行0-3歲幼托“1+2”文件!家長最關心的5個問題在這里
今年4月28日,上海在全國率先出爐了0-3歲幼兒托育的“1+2”文件(包括《關于促進和加強本市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上海市3歲以下幼兒托育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上海市3歲以下托兒托育機構設置標準》),填補政策空白,構建起首個幼兒托育服務體系,并在黃浦、靜安、徐匯、浦東、閔行等5區先行先試。
8月1日起,“1+2”文件將在全市施行,并全面受理申辦0-3歲幼兒托育機構,給最柔軟的孩子最有力的。
連日來,新民晚報記者實地探訪新增的幾家0-3歲幼兒托育機構“樣板房”,探究從5月上海率先出臺指導意見以來,已經積累了哪些可復制推廣的“上海經驗”。
雙職工的育兒無奈,已成許多家庭的一樁“心病”。一方面,三歲以下幼兒的托育服務剛性需求猛增;另一方面,市場良莠不齊,托育機構虐童事件時有發生,讓家長不知如何選擇。
王女士女兒2歲了,“家中無人帶娃,只得送托班,但考察了幾家軟硬件都有點讓人不放心。”像她這樣遇到托育難題的并非少數。
“1+2”文件的出爐,讓王女士有了更多“過硬”的選擇。如今,她女兒成為黃浦區俊星托育園首批學生。
6月4日,俊星托育成為黃浦區第一家拿到《告知書》的營利性托育機構。創始人李星儀說:
“為了拿到這張告知書,經過了工商、健康、食藥監、、消防等多方面的審核。”
上周五,新民晚報記者在中電科技上海大廈一樓的俊星托育園看到,660平方米的園區鋪設了地暖,安裝了新風系統、恒溫水系統、定時消毒清潔設備等。近40多名幼兒在保育老師帶領下開展游戲和戶外活動,園區除了戶外活動場,還有英文繪本室、統合感覺訓練活動區等。
“雖然此前已按較高標準建造,但場地、安保、消防等細節比想象的更嚴格,比如,幼兒人均場地8平方米以上;要配備持證上崗的保安等。”
■ 托育機構建筑面積不低于360平方米(只招收本單位、本社區適齡幼兒且人數不超過25人的,建筑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幼兒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8平方米。
■ 全日制、半日制托育機構的幼兒活房包括班級活動單元、綜合活動室等。
去年發生的“攜程親子園事件”和“紅黃藍虐童事件”,將“托育”話題全面呈現在大眾面前。
閔行區虹橋鎮德英樂托育園是“1+2”文件頒布后該區新開辦的一家非營利性托育機構。目前,托育園設有2個班級,已有17名幼兒在園,普遍年齡在2到3歲間。每班都有2名育嬰員和1名保育員參與日常游戲和生活活動。
托育園負責人張成紅介紹說,孩子年齡小,因此對托育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在該園所有人員都是“精挑細選”,育嬰員不僅同時具有教師資格和育嬰師資格,而且還平均擁有3年以上幼托機構經歷。
“孩子越小越是似懂非懂,養育人更要守住師德的底限。”上海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王松華教授說,目前,上海大學面向從業人員免費開設了培訓班,不僅培訓中增加了入職前心理測試模塊,還搭建起職業培訓機考平臺。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周念麗說,學前教育人才缺口仍然巨大,尤其是高校缺乏專門針對0-3歲兒童的早期教育專業。
“0-3歲嬰幼兒的教養很復雜,不僅涉及教育,更有衛生保健的部分。現在全國有77家幼高專院校有0-3歲嬰幼兒教育專業,但大多以教授實際操作技能為主。作為高校,不妨回應社會需求,開設0-3歲嬰幼兒專業從科學研究角度來論證教養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 托育機構按照幼兒年齡編班,2-3歲幼兒生活的班級,每班不超過20人;2歲以下幼兒生活的班級,每班不超過15人。托育服務從業人員應具有中職以上學歷,并具有保育員或育嬰員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每年應完成不低于72課時的在職培訓。
全日制和半日制托育機構不宜超出6個班,計時制托育機構不宜超出4個班。2-3歲幼兒與保育人員的比例應不高于7∶1,18-24個月幼兒與保育人員的比例應不高于5∶1,18個月以下幼兒與保育人員的比例應不高于3∶1。
■ 托育服務從業人員應具有中職以上學歷,并具有保育員或育嬰員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每年應完成不低于72課時的在職培訓。
■ 建立健全托育機構及從業人員的評估監測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行業從業人員制度。
“除了師資,我更關心托育機構的衛生健康。”一位家長說,嬰幼兒體抗力弱,不周很容易感染疾病,必須十分小心。
不過,新民晚報記者無論是在俊星還是在德英樂托育園都看到,每個孩子健康成長的每個細節都被精心:
室內大凡有棱角的地方,都用軟布包裹,做好防護,以免孩子在奔跑嬉戲中不慎撞傷;
在德英樂托育園,為了確保營養、均衡膳食,每個孩子都有該園自制的“一餐兩點”(午餐、上午和下午點心),每周菜譜都會進行更換,由營養員專門配置,過敏兒、貧血兒、肥胖兒還有專門的定制菜譜,而俊星還對食物加工過程進行嚴格監督,即使備餐間和食堂僅一層樓之隔,仍對餐車密封加鎖確保安全。
記者了解到,“1+2”文件背后,是教育、民政、工商、衛生計生、食品藥品監督、、消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規劃國土資源、財政、物價、地稅、工會、婦聯、房屋管理等16家部門聯合制定下孕育而生的。這其中,衛生計生、食藥監等行政部門,監督指導托育園為孩子的健康“護航”。
■ 需配備接受過急救培訓并持有有效急救證書的保育人員,要求全體從業人員掌握預防幼兒的相關知識和急救技能。
在靜安區托育服務指導中心有一面墻的屏幕,目前,畫面在該區已發放告知書的兩家托育園的各個間輪流切換。
靜安區托育服務指導中心主任李翠芳說,園內是申辦托育機構的必要條件之一,園內的所有教室、活動室、廚房都要安裝攝像頭,實現360度全覆蓋,畫面會直接連接到各區托育服務指導中心,還會和同區域的報警中心聯網,而托育服務指導中心主要負責網上巡查,一旦發現問題,會由街道牽頭協調執法。
“未來獲批資質的托育園越來越多,中心會設立更多窗口隨機切換,實時巡查每家托育園的運行情況。”
靜安區托育服務指導中心工作人員對一周視頻做復查工作。圖片來源:上海市教委
除了托育園的攝像頭“小監管”,市、區、街鎮聯動的綜合監管機制也已建立起來,并保持投訴舉報渠道暢通,加大對托育服務市場違法違規的查處力度。通過分級管理、16個部委聯動、綜合監管,提升托育機構質量,讓地下黑機構“無處遁形”。
■ 要求安裝視頻安防系統,實現全覆蓋,報警系統確保24小時設防,并同區域報警中心聯網,資料保存30天以上。
面對來勢兇猛的入托潮,供遠小于求,僅靠托育機構的開辦,遠非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周念麗說,推動社會托育服務,并不是鼓勵家長當“甩手掌柜”,尤其在孩子2歲以前,家庭養育仍應唱“主角”,實在有困難的家庭需要送托,孩子離開父母時間不宜太長,對孩子成長不利。
目前,上海每年為適齡幼兒家庭提供至少6次免費的科學育兒指導服務。市級區級育兒加油站、早教指導隊、手機彩信報等多種形式,遵循幼兒個人特點,幫助父母或祖輩參與家庭科學育兒指導。在上海大學,也建立了隔代養育指導專兼職師資隊伍,開設各類科學育兒課程。
不過,為了解決確有困難的家庭托育需求,上海未來將逐步推進托幼一體化,多方支持提供多樣化的托育服務:
靜安區已累計接待相關申辦咨詢53件,給予意向申辦機構指導服務22件,受理申辦2件,已向2家機構發放開辦《告知書》。
閔行區在確保3-6歲入園需求的前提下,正在積極推進托幼一體化努力增加托班的資源供給,2018學年,計劃在65所幼兒園中開設117個托班,可解決2340名2—3歲幼兒的入托需求;對今明兩年將開工建設(含改擴建)11所幼兒園,調增容積率,適度增加建筑面積約3480平方米,將新增29個托班班級,能滿足580名3歲以下幼兒入園需求。
■ 有條件的區新建配套幼兒園時落實托班建設要求。通過改建、擴建幼兒園,增加托班資源供給。鼓勵民辦幼兒園開設托班。
■ 本市將以多種方式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提供托育服務。
■ 挖掘社區資源滿足托育服務需求,支持公益性托兒所擴大服務對象覆蓋面等。
如果說,0-3歲的孩童,是社會上“最柔軟”的群體,那么,上海頒布的“1+2”文件,在全國開創先河,首度對托育機構的選址、功能、供餐、安全、班級規模、人員配置等提出了統一的設置標準,這一條條可謂觸到了廣大家長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在目前并不能完全實施幼托服務兜底的情況下,盡可能整合資源規范指導家庭育兒,讓大多數新手父母心里有了底。
其實,“1+2”文件希望推進的托幼一體化,并非一個新鮮名稱,上世紀80年代就曾推行過一陣。只不過,彼時和今日的“托育”,不是一個概念,有了量到質的變化。我是兩個15個月孩童的媽媽,身邊親朋好友間時常會交流育兒經驗。我也見多了年輕的爸媽追捧甚至于0-3歲的“早期啟蒙”,似乎讓孩子去托兒所學點什么就對不起時代,機構們也吃準這種心態,拋出一個又一個早教噱頭,讓人地砸出一個月上千上萬元的真金白銀。政策出臺固然好,但托育的剛需背后,也急需一劑清新劑:0-3歲,應該以家庭養育為主,其中尤以養為主。教育專家說,中國人一談教育,就覺得要和識字、算數聯系起來,其實不然,孩子那么小,吃喝拉撒睡就已化教育于無形中了。
上海歷來是中國大城市治理的代表,這次在托育服務上作出的探索,正在積累十分寶貴的經驗。這種積累是在為百姓謀得福利,也希望能讓浮躁的育兒功利心返璞,少一分焦慮,多一分堅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