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歲的孩子該看什么兒童劇你知道嗎?
演出進入暑期檔,心理學家呼吁兒童劇演出年齡分級,新京報調查家長反饋及創作運營幕后。
一部來自意大利的兒童劇,每場演出只能容納120個觀眾——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家長帶一個孩子,最多只能容納60個家庭。而經過成本核算,每場演出平均票價定在200-300元/人,每個來看戲的家庭因此就要支付500-800元看戲成本——即便對的中產家庭來說,這樣的演出消費也不算便宜。
然而這部面向3-6歲孩子的意大利作品《魔毯夢花園》,在3周29場的巡演中票務售罄。“這是我們的第一個項目,運氣真的很好”,引進《魔毯夢花園》的立竹將這種成功歸因于對目標群體的精準定位,劇目宣傳中除了常規的內容簡介和劇照,還著重標注了適合“年齡3-6歲”的孩子觀看。《魔毯夢花園》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讓不少人覺得兒童劇引進是“好的生意”。但是對于分齡和演出人數的立里空間來說,運營壓力也自始至終存在。
藝術家的國際演出差旅費很貴、好作品的演出費也不會便宜、還有國內租場地的成本,綜合運營成本核算下來,絕對不是一個能讓人輕松的數字,立竹直言是“風險非常大的成本收入比”。“盡管我們有很多重復購票的觀眾,但和演出不同,兒童劇單場的看戲成本很高——1-2個大人陪伴1個孩子,至少需要買2-3張票,而分齡作品中針對低齡小朋友的戲,時長可能只有30-60分鐘,我們又按照年齡段觀看,所以要撬動家長買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好在好的兒童劇有不同的層次,不是說分齡作品就只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才有感受,家長也會因為自己的閱歷看到更深刻的東西。”
而同樣從事國際兒童劇演出引進的美利通創始人周曉黎也表示,如今兒童劇分齡已經成為很多家長挑選劇目時必會參考的條件,然而在十多年前自己開始接觸國際兒童劇時,兒童劇分齡對于中國還是一個十分陌生的概念。當時國內甚至沒有那么多小劇場和藝術空間,有時候曉黎和同事只能通過鎖票的方式,來觀眾的看劇體驗。可以說,做兒童劇演出其實并非如想象中能“一拖二/三”形式賣票那般有高利潤,做一個優質的兒童劇,考慮到觀戲體驗和年齡細分后的諸多因素,其實演出成本相當高,而一口氣要買好幾張演出票的形式也會擋住家長,從而選擇其他娛樂活動。
即便是將國外嚴格貫徹兒童劇分齡創作的作品引進到國內,一些適齡孩子在觀看中也會有“意料之外”的反應。周曉黎記得在一場針對6歲以下孩子的作品中,舞臺上方傾瀉的大米象征了雨水,藝術家們在雨中舞蹈。有的孩子沉浸在“雨”的氛圍中,另一些孩子卻直白表示,“這不是雨,這是大米。”在周曉黎看來,這種分齡之外的偏差可能源于中國傳統的“小大人”教育方式。孩子的內心是純粹的,但在模仿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他們因為早期藝術教育的不足,表現得過于。“我其實希望更多專業的兒童心理學從業者能夠與藝術家們進行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分齡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困擾。”
為此兒童心理學家靜也家長們,在帶孩子進劇場前先給孩子構建一個,描述一下“我們要去哪里,要去做什么”,給孩子進行充分的心理鋪墊。對于膽怯的孩子,還可以提前告訴他/她可能會出現什么(比如暗場、或者一些特殊的舞臺效果)。“不要抱著讓孩子學習的心態去看戲,劇場可以孩子愛與。演出中的情節、互動等等,都是一種關系的連接,并不需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以免產生感。”
而家長覺得劇場從業者也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入戲”。她曾帶女兒看過一部電光劇《科學怪龍》,演出全部是暗場,靠演員電子冷光線打造奇妙形象。在把這部戲推薦給朋友的時候,除了劇目的分齡標注,還特別提醒朋友要判斷一下孩子能否適應暗場的。“我是在中間劇場看的這個戲,形式特別美。記得在開場前劇場的工作人員會做演出導賞,告訴家長和孩子們這部戲會有暗場,小朋友們不要害怕——我覺得這個環節就特別好,家長如果知道一部戲在演出中會出現哪些情況,帶孩子看戲就會從容很多。”
隨著兒童劇演出競爭的日漸激烈,中國的演出商們正在全世界“掐尖兒”挑選著最好的劇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和上海的小朋友所看到的作品質量已遠超世界平均水平。當然任何事情都不可一概而論,就劇目分齡而言,還是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選劇,畢竟沒有人能夠比家長更了解孩子,年齡劃分只是大概率的推薦,家長在日常與孩子的接觸中用心觀察,根據自己對孩子的理解選擇劇目,才是最適合的。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導演毛爾南也對此抱有深深的認同感。“我采風時到一個小學發現,每一個年級的同學,眼神、體貌、言談舉止甚至他們所喜歡玩的游戲都有明顯不同。”2015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首次嘗試演出分齡,選擇的作品就是毛爾南創作的《木又寸》。在那之后,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開始全面推廣演出分齡制,每個劇目在宣傳中都會加上“年齡推薦”。
毛爾南認為,孩子年齡越小各方面的差異越大,也就要求創作者更加敏銳、細膩地完成作品。比如在創作《三個》的時候,毛爾南全場只做了一次舞臺全暗的切光,因為考慮到低齡小朋友可能會在暗場時發生情緒變化,而到為5-6歲的孩子創作時,他會在兒童劇中融入一些情感的鋪墊,會使用更豐富的戲劇手法去表達更復雜的主題,因為此時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對社會的認知。而在創作流程上,毛爾南介紹說,“劇院和主創會根據劇本制定初步的創作方案,進入到排練階段之后會組織小觀眾探班活動——邀請不同年齡的孩子來看排練,觀察他們的反應,在論證之前的年齡分段是否準確。在演出合成、彩排期間,還會再邀請一些親朋好友帶著孩子來看,收集大家的反饋,最終確定一個相對準確的作品年齡劃分。”
但毛爾南也特別提醒說,由于孩子對舞臺的想象會受到很多因素比如地域等的影響,所以相比國外將作品劃分清晰的年齡限定區間,國內目前兒童劇創作者并不會把作品局限在某個年齡段,比如中國兒藝更多是采用“××歲+”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分齡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