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玉紅:短視頻教育讓青少年實現夢想多了一種可能
短視頻正成為青少年教育新工具。6月25日,中國教育電視臺《教育傳媒研究》雜志、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抖音青少年網絡健康成長研究中心聯合啟動了旨在推動短視頻青少年教育的“青椒計劃”,并發布該計劃首份、也是國內首份青少年短視頻教育研究報告《成長的百科全書—短視頻社交與青少年教育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抖音短視頻由于兼具“短與故事化(short and story-like)”、“豐富與易得性(sufficient and searchable)”、“分享與社交化(sharing and socializing)”6S特征,便利了知識的生產與分享,從而得以匯聚大眾知識結晶、撰寫當代新“百科全書”。而這部集合了傳統精粹與世界萬象、基礎教育與成長進修、生活智慧與職場技巧、自然科普與社會通識的“百科全書”,正在成為當代青少年教育的新工具。
啟動儀式上,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副總編輯,中國青年雜志社副社長、執行總編輯藺玉紅認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互聯網則是青少年成長的電梯,短視頻在教育領域的發展為青少年實現夢想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專業性內容生產機構應盡快布局知識類短視頻內容生產,面向5G時代進行內容升級,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規模化、通用性的解決方案。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指出,兒童是人類未來,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指出,促進青年更好成長和更快發展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從心理上來講,青少年正處于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和此前的代際相比,新時代的青少年有幾個鮮明的特征:生活條件比過去豐裕,從小接受完整的教育,擁有較豐富的知識面,面向未來視野開闊,個性化特征非常鮮明,個人品質彰顯自信自尊。
圖為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副總編輯,中國青年雜志社副社長、執行總編輯藺玉紅
在短視頻青少年教育領域,學界和業界共同為青少年成長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有四點意義:一是呈現了參與式文化背景下的網絡社會教化案例;二是探索了消解短視頻過度娛樂化的正向路徑;三是為規模化介入知識生產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四是彰顯了用短視頻服務青少年成長的責任必然。
幫助青少年成長成才,除了重視在社交媒體上用短視頻增強輔助學校教育的知識類內容供給外,還可以在幾個相關領域發揮現實價值。
其一,青年勞動力供給不斷下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正在持續下降,青年勞動力人口減少,勞動成本正迅速上漲。應多利用短視頻為青少年提供勞動知識類教育。
其二,技能人才短缺成為常態。目前,我國勞動力的素質和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大學畢業生已超過勞動力人口的50%以上。但全國高技能人才只占4%、普通技能人才占20%,高達76%的人沒有技能。不掌握職業技能,很多青年缺乏對職業的適應能力。應多利用短視頻為有學歷的青年提供職業技能類教育。
其三,男女比例失衡。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05.20比100,我國男性比女性多3400萬,未婚人口性別比隨著年齡段提高而加大。青年婚戀已成社會問題,應多利用短視頻為青年提供婚戀交友類知識教育,幫助他們緩解焦慮。
在未來,短視頻平臺需要把重心放在用短視頻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上,將會帶來一個新的發展場景,創造新的內容生態。
一是要讓讀書成為時尚,給知識以足夠尊重。不讀書的少年沒有未來。少年沒有未來,我們的國家就沒有未來,我們的民族就沒有希望。要讓有有知識的學問達人、好讀書的青年才俊走近社交媒體,成為網紅。要幫助科學家、專家學者上頭條,讓有知識者得到來自頭部的尊重和關注。
二是要主動超越算法,讓青少年使用模式成為內置。通過預設模式,避免青少年沉迷。要遵循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實施教育與保護相結合。
三是提倡為勞動者創新。我們應引導社交平臺上的創業者和自媒體,關注國家發展,多為勞動者創新。“中國制造2025” “互聯網+”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精準扶貧”“一帶一路”既是重大國家戰略的新要求,也是創新創造的大舞臺。要廣泛倡導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