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專訪】“三區三州”可將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支柱產業——訪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
【嘉賓專訪】
“三區三州”可將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支柱產業
——訪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
文旅繁榮絲路,美麗戰勝貧困,“三區三州”文旅發展前景如何?又該如何發展?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有著自己的認識。
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較長的產業鏈,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同時,旅游業是拉動消費的重點領域。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和對外開放的深化,旅游業將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陳衛東表示,“三區三州”是我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該地區區位要素不太適合大規模發展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能夠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
經過調研,陳衛東給記者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三區三州”省份擁有五星級酒店數量僅占全國總數量的8.7%,遠低于每年接待游客人數的占比;“三區三州”省份國土面積達到全國的51.1%,但擁有的公路里程數僅占全國的16.5%;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數量僅占全國的9.8%;外國游客人數的占比僅占全國外國游客總人數的8.2%,遠低于國內游客的份額。“三區三州”旅游業發展不足還體現在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挖掘不夠,參與型、體驗型、休閑型、娛樂型、康養型項目較少,景區經營項目單一,收入主要以門票為主,產業附加值低。因此,“三區三州”旅游業發展的基礎配套設施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要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這些地方還存在省份金融業發展并不平衡的問題。”陳衛東說,從六個省區披露的信貸投放信息看,信貸資源主要投向基建、房地產等行業,對旅游業資金支持力度非常低,與旅游業為當地創造的GDP價值存在較大程度的背離。
金融支持旅游行業不足具體表現在行業特點影響信貸可獲得性、融資方式發展不充分、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產品覆蓋有待增強和外資利用程度低等幾個方面。為此,陳衛東建議,首先,要整合旅游資源,夯實經營主體實力,培育一家或多家生態旅游開發主體,統一開展景區開發、賓館、旅行社等上下游業務,承擔經營責任、投資利益及風險,提升融資能力。其次,優化授信模式,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探索推出以門票收費權、景點經營權、項目推廣權等特定資產作為抵質押物的授信產品;借助第三方評估機構完善無形資產的確權和確價機制,緩解抵押品不足問題;針對大型旅游開發項目,探索銀團貸款模式;對符合綠色標準的項目,嘗試提供綠色金融貸款。
另外,還要豐富資金融資主體,拓展融資渠道。在地方融資平臺杠桿壓力攀升背景下,發揮政府資金杠桿效應,利用政府投資帶動社會和個人資本,加大PPP模式的使用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加大利用門票收費權、景點經營權、項目推廣權為基礎資產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力度;對符合綠色標準的項目,可探索發行綠色項目債;鼓勵符合標準企業上市融資,鼓勵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業務。
“當然,打造良好營商環境也必不可少。”陳衛東表示,降低外資企業入駐門檻、簡化相應手續流程,簡化外籍入境旅游的監管要求,制定具有競爭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機制,夯實旅游人才的培訓與培養都是實現良好營商環境的途徑。
他還建議,完善“三區三州”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覆蓋能力,積極通過數字化渠道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效率;培育發展各類擔保公司和擔保基金,分擔風險;鼓勵租賃、信托、保險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在“三區三州”的發展,提高金融體系支持旅游業發展的能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沈麗莉)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