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壹賬通低調紐交所上市 區塊鏈“第一股”開啟估值修復之路
12月13日,中國平安孵化的旗下又一只“獨角獸”企業金融壹賬通于美國紐交所正式上市,盡管外界高度關注,金融壹賬通的上市進程卻選擇了火速與低調。
截止12月19日,金融壹賬通(OCFT.US)股價已經在紐交所已進行四日交易,《華夏時報》記者統計發現,在四個交易日中,在首日以10美元發行價上市的金融壹賬通開盤報價10.15美元,盤中股價最高漲至10.71美元,漲幅達7.1%,后收盤價為10.08美元,微漲0.8%,并未出現破發情形;12月18日,金融壹賬通收盤價報收9.87美元/股,與發行價相比微跌1.3%。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金融壹賬通上市前夜,金融壹賬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更新的招股書,其將此前公布的發行價從13美元/股調整為10美元/股。
“從成立到宣布上市,金融壹賬通僅用了四年時間。對于更新的上市發行價格區間,金融壹賬通采取了相對審慎保守的定價策略。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美股市場環境不佳,中概股整體募資規模普遍縮水。為了把握住目前的上市時間窗口,保守的定價策略或能取得后市更穩定的股價表現。”對此,一家金融壹賬通的投行保薦機構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坦言。
在這位人士看來,金融科技市場增長潛力巨大,金融壹賬通憑借獨特的商業模式,龐大的客戶數量,擁有廣闊的增長空間。從長期來看,金融壹賬通的商業模式和成長空間,值得看好。
求穩定價闖關第一步
事實上,無論是對于金融壹賬通還是中國平安而言,其赴美上市只是第一步,盡管融資規模相較其最初的計劃相比,縮水超過一半,但是在當前全球資本市場普遍IPO破發以及融資規模縮水情況下,金融壹賬通的定價策略以及股價表現并不弱勢。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1月,平安集團將旗下平安一賬通、前海征信、銀行一賬通三大業務整合,金融壹賬通就此成形。天眼查資料顯示,金融壹賬通于2018年1月獲得來自SBI Holdings、軟銀愿景基金和IDG Ventures的6.5億美元投資。公開信息顯示,該輪融資后公司估值達到75億美元。
12月17日,安永審計服務合伙人黎志光在安永發布的2019年全球IPO總結發布會上就列舉數據分析指出,2019年美股市場共有34家中國內地和香港企業首發上市,籌資36.43億美元,IPO宗數和籌資額較2018年分別下降13%和62%;其中共有30家中國內地和香港企業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籌資28.54億美元,數量和籌資額分別占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總數的88%和78%。
“受中美貿易摩擦重啟等因素影響,2019年中國內地和香港企業赴美上市新股首日回報下降4個百分點,而首日破發率上升4個百分點。”是日,黎志光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表示。
今年以來,中概股表現持續疲軟。根據Bloomberg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22日,2019年上市的29只中概股中,有12只首日破發,首日破發率達41%。對比2018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2019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赴美上市公司數量創新高,但融資額和價格水平卻不及2018年。
“從上述大環境看,金融壹賬通此次公開發行的定價策略也較為務實,目前其重點任務是先打開國內外金融科技市場。在低迷市場背景下,好的故事和概念也不足以支持市場信心,更多公司會傾向在募資金額上更求穩妥。如果團隊對自己公司比較有信心,會在IPO階段在價格并不算太高的時候先取得一個上市公司地位,少量融資和稀釋股權,待到市場回暖,謀求再融資,用更低的成本拿到錢。”12月19日,富途證券美股分析師梁宇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其看來,金融壹賬通此次IPO也符合上述策略。今年12月3日公司在首次更新招股說明書時擬發售3600萬股ADS,并將公開發行價格區間定在每股美國存托股票(ADS)12—14美元之間,最高募資金額約為5.7億美元。在12月12日再次更新的招股書中,金融壹賬通將擬發售數量調整為2600萬股ADS,發行價區間調低為9—10美元,折合IPO最高募資額降為2.6億美元。
開啟估值修復之路
事實上,在這幾年的市場環境下,很多中概股選擇先上市、再融資的方式,而隨著業績的持續改善,價值被投資者逐漸發現,走出了先抑后揚的股價表現。
有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以來,中國新經濟公司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上市潮。行業老將,創業新貴,巨頭新寵,各路英豪齊刷刷上馬,爭先恐后搶灘資本市場,而金融科技公司又是這波上市熱潮中的主力,尤其是區塊鏈技術已經被廣泛認可,金融壹賬通則是其代表企業。
“雖然上市之初的股價表現可能并不驚艷,但金融壹賬通還是會被資本市場長期看好,這源于金融壹賬通獨特的商業模式。截至2019年9月30日,金融壹賬通擁有超3700家機構客戶,其中包括中國六大行及股份制銀行,99%的城市商業銀行以及46%的保險公司,是國內服務客戶數量最多的TaaS企業,尤其在銀行業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12月19日,金融壹賬通內部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在這位人士眼中,不同于C端互聯網企業的高舉高打,燒錢換市場份額等打法,B端企業的經營以營收和利潤以及持久度為考核維度,在這一方面,金融壹賬通顯然已經交出了滿意答卷。
公開數據也顯示,金融壹賬通目前尚未實現盈利,源自于持續不斷的投入。但金融壹賬通的凈虧損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從2017年的104.3%下降到2018年的84.2%,而2019年前三季度這一數據已經下降到67.5%。并且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金融壹賬通收入分別為5.819億元、14.135億元和15.549億元,營收規模持續擴大。
而對于作為平安集團的聯營公司的角色,這位人士在受訪時也坦言,雖然目前其大部分營收來自于平安集團的營收在其總營收中占據重要地位,但來自第三方的收入占比正在提升。
“第三方市場正在逐步成為金融壹賬通利潤的主要貢獻方,股價漲跌屬于資本市場的常態,而公司的內核實力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打造出來的,我們應該給科技公司的股價更多的耐心,穿越市場周期去看待它們的股價潛力,用正確的標準來衡量不同行業和屬性的公司,這樣才能不斷發現一個又一個資本市場的黑馬和常青樹”。同日,中國平安一位內部人士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冉學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