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鹽都放錯時機!只用鹽就能讓食物變美味
一般提到五味是指甜味、酸味、苦味、鮮味、咸味等五種味道,其中前面的四種是蔬菜、谷類、肉類和魚貝類等食材本身就有的味道,只有咸味需要另外添加。因此只要能完整呈現食材本身的味道,再加上鹽適度地調味,我們的舌頭就能發揮原本的功能,感受到真正的好吃。
先準備好兩種鹽
調味用的鹽
建議使用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咸味、鮮味和甜味都很平衡的鹽。因制造者的不同會有味道和顆粒粗細等差異,建議大家可以多試吃,去找出自己喜歡的鹽。
前置處理用的鹽
建議選擇價格實惠,可以毫不心疼大把大把使用的鹽。像蔬菜的殺青、氽燙、用鹽搓揉,肉類或魚貝類去腥等等各種前置處理時都會用到。
用鹽時要考慮時機和分量
先了解鹽的2大功效
實際動手做菜前,要先了解的是,鹽除了能替食材添加咸味,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利用滲透壓(濃度不同的兩種液體互相滲透時,讓彼此濃度趨于一致的力量)的差異,讓食材出水;只要能利用這一點,就能做到添加美味、去多余的水分還有去掉食材的腥味。
反過來說,不想讓食材出水的時候,就要考慮加鹽的時機和加鹽的方式。只要能意識到滲透壓的作用,在煮湯、咖哩、燉菜、沙拉和涼拌菜的時候,就能了解加鹽的時機及分量,因此最好能將各種法則確實記下來!
煮湯、咖哩或燉菜的時候
不讓食材化掉→要先放鹽
在湯汁中先放鹽,可以讓蔬菜出水、質地變得緊實,開火燉煮也不容易煮爛。例如做關東煮或蔬菜燉肉這種會加入根菜類的燉菜或湯品時,先放鹽可以讓成品的樣子變得更好看。
想讓食材化掉→最后才放鹽
燉煮的時候如果不放鹽,蔬菜的細胞壁會因為加熱而遭受破壞,變得容易煮爛。所以在煮咖哩或濃湯這類需要將食材煮到化掉或泥狀的料理時,記得要最后才放鹽。
想去除水分
撒大量的鹽→去除大量的水分
制作腌蘿卜等需要確實去除水分的料理時,鹽一定要撒得夠多( 約2%)才行。有些人可能會擔心鹽加太多會變得很咸,其實不用緊張,因為這些鹽最后都會跟水分一起排掉。
撒少量的鹽→逼出少許的水分
制作高麗菜絲沙拉等只需要適度出水的料理時,鹽不需要灑太多(約1%)。當食材呈現稍微出汗的狀態時,這些滲出的水分反而能增添料理的美味。
留住水分
最后才撒鹽
要享受蔬菜沙拉或涼拌菜的爽脆口感時,關鍵在于不直接撒鹽,而是要先倒油,等蔬菜的表面確實被油包覆之后才加鹽,這樣就能維持新鮮的口感。
跟油一起攪拌
想要維持脆度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先用鹽讓油或醋乳化之后再淋到蔬菜上;也就是利用做成醬汁的方式,通過攪拌讓鹽確實被油包覆,而不會直接接觸蔬菜的表面。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