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常見的孕期疾病,其實都可以預防!
懷孕除了要注意肚中胎兒的狀況,孕媽們也要注意這些孕期疾病,讓婦產科醫生和你分享有那些常見疾病,該如何預防吧!
懷孕,會讓媽媽的身體在有形無形上都有著很大的變化,有些變化甚至會引起產前產后、母體胎兒的不適。以下這4種常見的孕期疾病,在懷孕的一開始就可以預防,一起來了解看看吧!
一、血栓靜脈炎
原因
懷孕到了第三期,由于子宮增大對下腔靜脈的壓迫增加,少部分孕婦當靜脈血流過于緩慢時,造成下肢單側腫脹或酸痛,便可能有血栓在下肢的深部靜脈內形成。
癥狀
當孕媽感覺到‘其中一腳比另一腳更不舒服’,且‘與平常腫脹感覺不同’時,很可能較不舒服的那一側已產生深部靜脈栓塞。若嚴重則可能造成產后肺栓塞,而并發呼吸困難、胸痛、容易喘、缺氧、發紺等,嚴重時可能會休克。
預防
多喝水、多運動,也能穿著彈性襪,減低靜脈栓塞機會。一旦有下肢異常腫脹現象,務必盡快至就診。
若孕媽確診有深部靜脈栓塞,在懷孕期間就須開始治,使用抗凝血劑,以減少后續肺栓塞的機會;生產后更需要監測,以早期發現肺栓塞跡象。
好發人群
肥胖、年過40歲的產婦、曾經患有血栓或有家族病史、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異常及懷孕前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者,另外因工作需久坐、久站,甚至已有靜脈曲張的孕媽更要注意。
對媽媽的影響
生產完之后,當下腔靜脈的壓迫解除,懷孕期間瘀滯于下半身的血液會大量流回心臟。若懷孕期間有深部靜脈栓塞,此時靜脈內的血栓有可能脫落,順著血流經下腔靜脈進入肺動脈。當血栓堵塞了肺動脈,會有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的狀況,有幾率產生致命性極高的肺栓塞,因此產后仍需要監測。
二、妊娠糖尿病
原因
胎盤會制造多種荷爾蒙,這些胎盤制造的荷爾蒙會抵消胰島素的作用,使孕婦胰島素需要量越來越大,此時若胰腺所制造的胰島素不足以維持正常血糖,就會發生妊娠糖尿病。大多數孕婦的胰腺都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以控制過高的血糖,但有5-10%的孕婦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因而發生妊娠糖尿病。
癥狀
會有多吃、多喝、容易尿頻、容易疲倦等狀況。
預防
建議應控制體重,可嘗試低GI飲食,平時飲食應注意少糖、高纖維、低加工,少吃紅肉、多吃魚,注意進食順序菜肉飯,并固定用餐時間及份量。可以多運動,平時作息應有充足睡眠,并且不熬夜。
妊娠糖尿病,可以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除了飲食控制,每天都應做四次血糖監控測量。
好發人群
體重增加太快的孕婦、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孕婦、肥胖、曾產下嬰兒體重超過4000克的孕婦、曾產下死胎或先天畸形嬰兒的孕婦、34歲以上的高齡產婦。
對媽媽的影響
當過多糖分直接通過胎盤,使胎兒體重增加,容易生出巨嬰,也容易造成難產或早產,且患有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癥的幾率增加。在接近足月或足月時,胎兒于媽媽體內發生不明原因的心跳停止幾率增加。妊娠糖尿病只會出現在懷孕中、后期,當生產完胰島素的分泌會自然恢復為懷孕前的狀態。但曾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未來10到15年內發生糖尿病的幾率會增加30%以上。
對胎兒的影響
妊娠糖尿病會影響胎兒神經發育,造成先天性畸型,像是神經管缺損。當嬰兒出生后,容易發生嚴重合并癥,像是嚴重的新生兒黃疸、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可能導致腦部受傷。
三、子癇前癥
原因
子癲前癥又稱妊娠毒血癥,懷孕中后期子宮動脈血流不足以供應胎兒成長,使胎兒過小,因此母體用增加自身血壓的方式來增加子宮灌流,使胎兒能獲得營養。
癥狀
子癲前癥的發生率2%,是指妊娠20周以后才出現高血壓,同時伴有蛋白尿并常有全身性水腫的癥狀,若有發生痙攣則診斷為子癲癥。而子癲癥的痙攣,在整個孕期甚至坐月子期間都有可能發生。血壓上升是子癲前癥最主要的癥狀,隨著血壓上升,蛋白尿和全身性水腫開始出現,子癲前癥病人也可能出現血液及凝血因子方面的病變,造成產中產后大出血的風險。若嚴重的話,會使眼內壓上升造成視網膜剝離,但會因血壓下降而慢慢恢復,此外還有因中樞神經系統變化而產生頭痛及痙攣。
預防
應減少鹽分攝取,并且少吃腌制、油炸類食物,平時要定期追蹤血壓,并且注意寶寶胎動,注意每次產前檢查的血壓及尿蛋白。
有子癲前癥的孕婦應每天早晚測量血壓并做記錄,若癥狀輕度病人可以在家中臥床休息,同時也要到門診進行追蹤。一旦血壓持續上升或有嚴重子癲前癥的癥狀出現時,則需要住院。飲食應補充較多的蛋白質。治子癲癥的最好方法就是生產,因此醫生會依據臨床癥狀選擇適當的時機生產。
好發人群
初產婦、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多胞胎、葡萄胎、孕婦本身已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疾病、胎兒水腫、羊水過多、母體紅斑性狼瘡、體重過重。
對媽媽的影響
若患有子癲前癥,會在妊娠20周以后出現高血壓,同時可能合并痙攣發生,生產完后,媽媽出現慢性高血壓的幾率會增加,也會使產后子宮收縮不良,造成產后大出血機率增加。
對胎兒的影響
胎兒容易出現窘迫征兆,造成必須提早生產,而有早產兒并發癥,也可能因嚴重子癲前癥,而需提早引產。母體的高血壓也使胎盤早期剝離的發生比例增高。
四、妊娠高血壓
原因
原因不明,可能與胎盤血管功能不佳有關。
癥狀
妊娠高血壓約占懷孕之7%,因懷孕而引起的高血壓,一般是指妊娠20周后才出現的高血壓。
預防
建議應控制體重,并減少鹽分攝取,并有良好作息不熬夜,可以多吃能協助控制血壓的食物,像是含維生素C的柚子、草莓、芹菜、青椒、馬鈴薯,以擴大血管彈性,而富含蛋白質食物能調節血壓,大豆蛋白質也能保護心血管,但腎功能異常者注意攝取量。
提醒孕婦應自行監測血壓并做記錄,注意胎動。平時應放松心情,并有良好作息,按時吃血壓藥,并1~2周產檢一次,可以檢測胎兒臍帶血流狀況。
好發人群
初產婦、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多胞胎、葡萄胎、孕婦本身已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疾病、羊水過多、有紅斑性狼瘡,體重過重者。
對媽媽的影響
產后子宮收縮不良,而造成產后大出血機率增加。另外因嚴重妊娠高血壓容易引起媽媽的并發癥,像是腦出血、視網膜剝離,一般而言產后三個月會恢復,但若產后持續高血壓,則為常態性高血壓,應多注意。
對胎兒的影響
孕婦發生高血壓時間越早,對胎兒的影響就越大,可能會使胎兒生長遲滯,或是容易出現窘迫征兆,而胎盤早期剝離的發生比例也會增高。
從以上四種孕期常見疾病,可以了解孕期的體重管理、飲食習慣,及運動,對孕媽來說都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建議不要吃過多精制糖,像是面包、蛋糕,也建議盡量吃原型食物,而不要吃食品,像是可以吃簡單烹調的豬肉,但不建議吃香腸,可以吃新鮮水果,但不要吃太多蜜餞類食品。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