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情緒養成最被忽略的關鍵,信任
媽媽:“開始吃飯了,手機媽媽先收起來”
小孩:“不管啦我要手機,我要看卡通啦”,接著‘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
許多天天忙于收拾這種不定時炸彈的爸媽,一定覺得很熟悉:小朋友上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瞬間變臉大鬧,也不管時機場合,非得讓所有人照著他們的意思走才行。爸媽們忍不住自問,是寵壞他們了嗎?還是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是脾氣差呢?
一招走遍天下,鬧脾氣只是想滿足需求
其實,大哭、微笑、生氣,都是嬰幼兒在發育過程中,最早學會表達情緒的方式,在還不會開口說話時,本能就懂得通過哭鬧召喚父母,來滿足基本生理需求,或用笑容吸引其他人的注意與關愛。
2歲以前,主導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還未開始發育。此時,負責自我保護機制的杏仁核掌管一切,面對突發的危險、威脅等刺激,會產生恐懼、生氣、難過、缺乏安全感等情緒,反射性地判斷后馬上決定攻擊或閃避。這種‘生存直覺’能保護自己的安全,但強烈或不理性的反應,也很容易對人際關系造成傷害。
如果孩子總是一不順心就哭鬧、生氣、尖叫、或拒絕溝通,其實是沿用嬰兒時期的方式,將直接表現情緒作為滿足自己需求的手段。提出EQ情商概念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將這種跳過分析思考、行為完全被情緒控制的現象,稱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萬一無法在幼時導正這種偏差習慣、并樹立良好生活規范,暴躁易怒或是脾氣發到失控,都很可能對日后的社交活動形成障礙。
大腦兩大關鍵區域
● 杏仁核(amygdala):生來就有,控制原始本能,不經思考,對外界危險快速地反射自保。
● 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2~3歲開始至20多歲才發育完成,掌管思考、分析和同理心等理性行為與情緒調節。
信任帶來安全感,不當哭鬧小霸王
要想改變這情況必須先了解,孩子一再選擇用情緒化的反應來達成目的,是因為潛意識里,相信這樣的行為模式能像幼時一樣‘得逞’。因此爸媽們請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始改善,讓孩子放棄對從前模式的依賴,重新打造信任關系。
1、自我情緒感知的信任:有情緒不是錯事,表現出來并不會挨罵,但可以用判讀取代爆發
他人情緒覺察的信任:察覺到他人情緒變化,可以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回應。
2、說出來的信任:說出自己的感受、困擾,不會被恥笑或否定。
3、環境與關系的信任:不需要時常面對突發狀況,例如父母沒來由冷落自己,或家里有外人入侵等。
為什么培養信任感,可以改善浮躁的情緒、提高孩子的EQ呢?因為沖動的杏仁核與理性的前額葉皮質無法同時作用。對外界互動產生信任的可預測性能帶來安全感,放松警戒心,降低隨時準備指揮我們‘戰斗’或‘逃跑’的杏仁核被觸發的機會。不處在緊繃的自我保護直覺反應下,前額葉皮質才能順利工作,達到穩定情緒、溫和互動的效果。
GUESS五步驟,跟風暴情緒說拜拜
然而,并非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就擁有這種對外界的信任,親子可以一起運用GUESS探索五步驟,建立起雙向的信任感,利用杏仁核會記住過往經驗的特性,有效改善動輒情緒爆發的現象。
G引導(Guide)
首先在引導下正視自己的情緒,發脾氣哭鬧的時候,能馬上注意到自己的失控反應。‘寶貝,你現在很生氣是嗎?深呼吸~跟媽媽說你在氣什么?’。
U理解( Understand )
將情緒與需求分開,找出關鍵問題。‘你生氣媽媽把手機收回來不讓你看卡通了,你想繼續看卡通?’
E同理( Empathy )
換位思考當下的處境,通過幫孩子說出情緒,讓他們知道父母懂得自己的感受,此時前額葉皮質會送出訊號‘安撫’杏仁核,并開始接管身體行為,激動的情緒將逐漸和緩。‘卡通看到一半手機卻被收走,媽媽看得出來你很不開心’。
S描繪( Shape )
把情境詳細描述出來,作為判斷的依據。‘不過飯菜已經上桌了,邊吃邊看會吃得很慢,等一下把桌上的飯菜收走,你回家肚子餓就沒有東西吃了’。
S處理( Solve & Set it free)
清楚提出解決方法并確實執行。不只凸顯承諾的可信度,還能讓孩子明白,只要好好溝通,不需要大吵大鬧也能獲得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們先把飯吃完,等會開始吃水果的時候,媽媽再把手機借你10分鐘看完卡通,打勾勾’
熟悉GUESS五步驟,一步步建立起親子間扎實的信任基礎,以及疏通情緒的管道。強大的安全感將有利于幫助孩子培養穩定的情緒和高EQ,繼而通過表達、溝通,來尋找滿足需求的方法,便不會再被一擁而上的沖動情緒給綁架了!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