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傳播創新呈現出時代特點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從國家到個體,從政策到市場,我們都在努力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創新的時代新特點。
創新樣態更加豐富
在大眾對文化消費與體驗不斷發生變化的今天,文化與科技,文化創意、設計服務與日常生活的融合為我們帶來了更多創新體驗產品。而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則從需求端與供給端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帶來了更加廣泛、多元的機遇。這些內外部要素的聚合,構建了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時代語境。從參與主體上看,有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文化機構;有將企業戰略從“大文娛”發展為“新文創”,以影視、游戲、文學、動漫、音樂等內容業務為平臺,通過數字化工具聯動傳統文化機構的互聯網文創企業騰訊。而于近期,淘寶則發起了“國寶聯萌”計劃,計劃在未來3年,聯動淘寶賣家、平臺設計師及生態伙伴,共同開發國寶IP。除此以外,還有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機構企業正在從文創設計、非遺園區、非遺數字化以及特色文旅等多個角度進入非遺文博的創新傳播領域。與此同時,以非遺文博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播已然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發展的熱點,并吸引更多行業、企業及個人進入。
注重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
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只有外部形式的創新是不夠的,尤其在強調文旅融合的今天,文化的內涵、深度成為愈來愈顯性的需求。這就需要將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積淀、美學意味與創新的傳播意識相結合,在傳統與現代、內部與外部之間形成有效的鏈接。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不僅有社會外部力量的加入,作為傳統文化持守者的組織與個體也在立足傳統、挖掘內涵的基礎上,逐漸展現出由內向外的傳播主體的創新意識。當我們流連于故宮精美的文創產品,或看到《古畫會唱歌》在青少年中獲得的傳播效能,通過微信小程序“敦煌絲巾”DIY屬于自己的“敦煌絲巾”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在梳理、保護、研究和歷史文化挖掘上所做的工作,以及針對文創產品開發設計所進行的前期研究。這正是創新體驗獲得認可的保障與基礎。從機構到個體,皆是如此。傳統文化藝術內部與外部社會多種要素的合作探索,立足傳統,與時代接軌,與大眾的需求接軌,這是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重要一環。
創新多元生態圖譜逐漸顯現
傳統文化創新傳播,是立足當下社會,鮮明地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的重要途徑。在這樣的一盤大棋中,文博、非遺、文創產品、多元新文化體驗以及相關教育活動,一起構建了當代社會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生態系統。在這一生態譜系中,不同的部門和產業門類也在進行著自己的探索。
從傳播形態來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包含要素傳播、作品傳播和文化傳播3種形式。日常生活中的文博文創產品就是要素傳播的典型代表,這也是傳統文化藝術進入日常生活的重要形式。而展覽演出則是作品傳播的主要形式,往往都以相對完整的產品展現在觀眾面前。以傳統文化藝術為主題的各種線上線下文化活動則屬于廣義多元的文化傳播。在行業發展中,這三種形式往往相互交織,相互補充。在《創意中國》中奪魁的風雷京劇團,其梨園三部曲《網子》《緙絲箭衣》《角兒》通過包含京劇元素的話劇這一形式,以戲曲行里的人、事、物為著眼點,將京劇人的堅守與情懷展示給觀眾、打動觀眾,通過要素、演出以及文化表達來推廣戲曲文化。北京皮影劇團的影戲舞臺劇《影戲傳奇》將皮影戲藝術與真人表演結合,展示皮影藝術的歷史文化內涵,并且圍繞演出設計系列文創產品和體驗項目,既體現了對傳統非遺的敬畏,也體現了非遺的動態性與活態性。更讓人欣喜的是,在這些打動年輕觀眾的演出中,老一輩藝術家、非遺傳承人與年輕的傳承者在舞臺上共同演繹展示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對外,這是傳統文化的傳播,對內,則是文化傳承和精神延續。
由于載體形態的差異,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有不同的路徑,發展階段也不盡相同。有的已經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并推動行業社會的發展,有的依然在起步探索。無論如何,讓傳統文化在構筑國人文化記憶的同時,成為“活”在當下的文化,這是傳統文化面向當下、面向青年人展現、傳播甚至傳承其價值的過程,更是我們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形成的過程。(胡娜)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