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農民專業合作社系列報道之三:延伸產業鏈條 拓寬市場渠道——寧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情況調查
【脫貧攻堅奔小康】
關注農民專業合作社系列報道之三——
延伸產業鏈條 拓寬市場渠道
——寧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情況調查
![](http://pic.gansudaily.com.cn/003/004/487/00300448732_5432466f.jpg)
慶陽馮氏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意蜂養殖基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今年6月份,位于慶陽市區的寧州有機構樹羊肉體驗店開門營業,成為寧縣信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辦的首家羊肉產品體驗店。
回首信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歷程便會發現,自在寧縣瓦斜鄉瓦斜村創辦以來,這個合作社堅持用構樹養殖生態羊,將舊窯洞變身養殖場,然后建立屠宰場、設立體驗店,使得養羊產業迅速增值。同時,由信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與另外2家合作社攜手打造聯合社,在養殖產業源頭把控、質量管理、市場拓展、風險抵御等方面抱團“突圍”、合力“深耕”。
在寧縣,像信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樣,還有許多合作社為實現更好發展而思考著、努力著、實踐著……
1 一個能人一個社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寧縣,凡是運行規范、收益良好、帶動力強的合作社,必有一個有實力、有遠見、有責任心的領辦人。盡管他們分布在不同領域,卻都有創業求富之心、回饋鄉鄰之愿。
寧縣信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人劉富榮,曾有11年的軍旅生涯,轉業后在新疆烏魯木齊工作。
1998年,劉富榮響應新疆墾荒號召,在阿克蘇搞起了農場,種植棉花、紅棗、香梨、葡萄,收入非常可觀。
2002年4月,劉富榮回到瓦斜村時,家鄉的落后面貌讓他深受觸動。而隨后發生的一件事,更是像尖刀一樣“刺痛”了他的心。
據劉富榮回憶,當時有一個小學同學得知他“混”得不錯,前來求助,他當即給了3000元,鼓勵其發展產業。沒承想,同學將1000元還了欠賬,并很快花光了剩余的2000元,日子依然拮據。“我當時很生氣,認為不能單純給錢了,得把大家都組織起來,搞點產業。”劉富榮說。
經過近一年的考察,劉富榮于2004年在瓦斜鄉成立起綠豐食品有限公司,鼓勵群眾種植神蟲草。后因市場原因,他將目光投向養羊產業,流轉了村里10多孔廢舊窯洞,開啟了窯洞養羊模式。
“這地方通風向陽,冬暖夏涼,投資成本還小。”劉富榮指著那一排窯洞介紹說,2016年,他建辦起了信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按照市縣“331+”產業扶貧模式,帶動瓦斜鄉瓦斜村149戶貧困戶、春榮鎮李臺村33戶貧困戶抱團養羊、共同致富。
無獨有偶。
2015年,在外創業有成的尚寶成回到和盛鎮范家村,成立眾合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當地傳統優勢和自然條件,借助“海升模式”,栽植矮化密植蘋果近400畝,帶動82戶貧困戶入股發展;
南義鄉焦臺村建柱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人丑建柱,是典型的村干部領辦合作社,他將該村小打小鬧的瓜菜產業推向了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讓55戶群眾有了脫貧致富的穩定靠山;
大學生創業代表孫健,將焦村鎮半個城村民興草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寧州肉羊和湖羊養殖規模擴大到近3000只,帶動75戶群眾變身“股東”;
年方30的寧縣馮氏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馮勇,推動馮氏蜂蜜走向蘭州市場、天津市場,出口到了日本等國……
轉業軍人、村干部、大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能人。正是因為他們,這些合作社才變得生機盎然、活力迸發。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