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利輸出美國 生物人工肝技術讓國際同行折服
“他們只是又一次證明了我們這套系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他們做的東西可能和我們不太一樣,似乎有了創新的東西。”
“哦,這些創新對我們有益,我們可能需要它。”
……
帶著對中國創新的態度轉變,2018年初,美國梅奧醫學中心代表坐到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接洽桌前,希望獲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肝”相關的兩項專利技術。
接洽、談判、協商、握手……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雙方在不久前終于簽訂了生物人工肝相關專利的轉讓協議,也成為了中國內地醫療機構向國際頂級醫學機構梅奧醫學中心(以下簡稱梅奧)輸出的首批專利。
“這也是我們首次接觸科研成果的國際轉化。”近日,主研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副教授包驥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未來梅奧中心因這兩項專利在國際市場獲得的收益,我們能夠獲得其中的20%。”
腰斬成本,更利于工業化生產
生物人工肝的基本原理是將活的肝細胞置于生物反應器中,通過半透膜與患者血漿進行物質交換,短時間替代肝臟工作。“爭取到的時間,可以讓患者等待肝源,也有可能促進部分患者自身肝再生。”包驥說。
與死神的賽跑,不僅包括與時間的賽跑,還包括與金錢的賽跑。
在中國,患者基數大,有些昂貴的醫療手段,很難讓更多患者受益。“此前,梅奧的生物人工肝系統,一次的治療費用需要2—5萬美元。”包驥說,科技創新要符合中國實踐,這樣的創新才更有意義。
生物人工肝最大的作用來自人工培養的肝細胞,最大的成本也在于此。在體外培養肝細胞條件苛刻,培養基昂貴。“培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了讓它們活下來,5升的容器被認為是空間的極限。”包驥介紹,但其實細胞并沒充分利用培養基和培養空間,如何能讓空間縮小,提高培養基使用效率就能大大縮減成本。
之前需要5升,是因為原肝細胞培養設備做了很多緩沖區域,包驥團隊運用新的流體力學設計,將培養基在容器里流動的路徑和方式進行改變之后,大大縮減了緩沖區。“培養同樣有效的肝細胞空間容積降低為2升。”包驥說,流化床生物反應器更高效地利用容器中的空間,減少50%以上培養基的使用,同時結構更加簡化和合理,整體成本降低了60%以上,而且更利于工業化生產。
在中國,肝臟衰竭患者病因復雜,可能是病毒感染比如乙肝,可能是喝酒過量比如酒精性脂肪肝;美國的原因卻相對單一,主要是止疼藥濫用的急性肝損傷。
針對這一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究團隊也進行了更接地氣、更符合中國實踐的創新。“肝臟衰竭通常會引起多器官的衰竭,我們需要綜合性的治療,才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包驥說。
為此,在自主創新的系統中,融合了腎功能、肺功能的支持以及營養的支持系統等,讓患者恢復更快,提高治療效果。
態度逆轉,頂級機構最終認可
用“逆轉”來形容中國的創新技術被國際頂級機構認可的過程并不為過。
“NONSENSE(沒有意義)。”2015年的奧地利,包驥在世界肝病年會上報告了團隊一直以來的研究,獲得的是美國同行的這個評價。那時團隊剛剛有了初步結果,以學術交流的方式發表,美國同行并未關注,認為只是重現了他們的一個過程。“之前我去美國學習,帶回了他們的這套技術,他們認為我們的工作是進一步證明它的安全和有效性。”包驥說。
2017年,世界肝病年會主席推介了包驥新的研究成果。“當時美國同行看了過后,開始覺得我們和他們的東西有些不一樣了。”包驥說。
2018年,包驥團隊受邀到美國肝病年會做大會報告。美國團隊開始表達認可的態度,并透露購買的意愿。
“他們經過反復評估,確定我們的專利對他們有沒有用。他們評估了很久,也和我們交流了很久。”包驥說,對方提出的要求極具專業性,并要求提供大量的原始數據。
2018年以來,雙方展開了密集的談判,來啟動專利的轉讓工作。
跨國轉化,成果并未和盤托出
哪些專利適宜轉化?應開出什么樣的價格?談判過程中需要哪些策略?
這些跳脫出科研本身的問題,是精通科學研究的學術帶頭人比較頭疼的。“我們培養基也做了優化設計,有一個獨特的配方,比起用商業化、直接購買的配方效果更好,也更節約費用,但是并沒有同步轉化。”包驥說,團隊對生物人工肝的整個流程都有系統的設計和技術掌握,但并未和盤托出。
經過與專業部門的商議和權衡,華西醫院只轉移了整套系統中的兩項專利,即全血灌流生物人工肝系統和流化床生物反應器。
國際轉化談判的第一次就是與國際頂級機構較量,這個經歷令包驥感觸深刻。“梅奧在美國排名第一,轉化工作起步較早,它的專利機構、審核部門專業度非常高,談判技巧也很好,剛開始,我們都有點難以招架。”包驥說。
在華西醫院成果轉化部的全力支持和協助下,中國研究團隊據理力爭,面對國際頂尖轉化團隊,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調動各方資源爭取利益最大化。“在談判方面,美國的法律團隊非常有經驗,策略老道,但最終,我們經過努力取得了雙方滿意的結果。”包驥說。最終以500萬元和20%凈收入提成的方式轉讓了這一專利成果。
理順規范,營造轉化的暖環境
不讓科技成果躺著“睡大覺”,激勵創新動力,必須營造科研成果轉化“暖環境”。早在2018年,華西醫院就出臺了系列鼓勵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政策。這些政策不僅促進了華西醫院的成果轉化,也成為“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通道”的“成都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報,對國務院第六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成都經驗”正是其中之一。
華西醫院成果轉化部部長袁淑蘭表示,成果轉化部全職負責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工作團隊更加專業化。如今,專業隊伍對近年來呈“爆炸式”增長的專業制度均熟練掌握,并在法律法規許可范圍內做出創新。
在出臺成果轉化系列政策前,首先成立了“成果轉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會由主管領導、相關領域專家、轉移轉化專業人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和法律顧問等共同組成,對需要提交醫院黨政聯席會的重大轉移轉化申請進行討論和審議。
關于制度執行的最終落點,成果收益獎勵,包驥介紹,獲得的專利費以橫向資金管理,每個團隊有一張科研經費卡,成果轉化受益發放到科研經費卡,可以用于下一步研發的投入,也可以作為績效獎勵發給團隊個人。
制度健全、流程完善、公開透明、高效決策,這是科研人員對這套制度體系的真切感受。華西醫院用路徑圖表的格式清晰地給出了科技成果轉化合同簽訂的辦理流程,不會出現科研人員想要辦事找不到機構的情況。部門之間也權責明確,更不會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
正是這樣的“暖環境”,讓科研成果獎勵能夠落地、到位,在國際頂級醫學機構伸出專利轉移的“橄欖枝”時,中國科研團隊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讓成果開出“國際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