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醫學科技環境,臨床醫學改革需揮動評價“指揮棒”
“科技評價工作的開展須與國家導向一致,防止人才‘標簽化’,引導學界打破‘四唯’釋放人才的創新力。”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表示,評價“指揮棒”應激勵醫學科技創新的正確導向,鼓勵臨床研究,促進醫學科技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
臨床醫學改革需揮動評價“指揮棒”,一方面澄明醫學科技環境,一方面推動臨床醫生熱衷于從事臨床需求驅動的研究。
澄明醫學科技環境,維護良好學術生態
醫學科技評價是指導醫學科技創新與學科發展的風向標。當前醫學科技環境對評價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8年7月,《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指出,使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STEM淡化了人才“帽子”的指標權重,降低了人才“帽子”等間接指標權重,納入高被引科學家和高被引學者作為直接指標。“在實際排行計算時,長江學者、杰青等稱號保留加分,但大大減低了比重,而高被引學者的則增加了分值比重。”王辰說。
高被引學者是指一定時期內所發表的論文在全球范圍內被引用頻次高的學者,所發表論文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原創性、顛覆性。同行的引用次數即是對其學術貢獻的“用腳投票”。這類學術研究對其他研究也扮演了“甘做階梯”角色。
對于國家常抓不懈的科研誠信建設,STEM也在評價方法的改進上有所體現。“我們將Retraction Watch數據庫公布的撤稿論文,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的處罰決定納入考量范圍,對學術不端期刊論文和科研項目實施5倍減分處理。”王辰介紹,例如某個論文或者項目本來可以加5分,但如果出現學術不端,那么就會給這個機構減扣25分。
尊重臨床,讓臨床醫生有發論文分享經驗的“欲望”
“臨床醫生在臨床實踐中有發現、發明以及心得,愿意和別人分享,發表論文是最好的分享方式,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還努力地撰寫論文。”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表示,一度搞科研還是做臨床對于臨床醫生是兩難選擇。
事實上,二者追本溯源是一回事。“論文和專利通過轉化可變成治病救人的需求,整體而言就是診斷和治療水平的創新。”寧光說。
當天發布的STEM對全國1660家三甲醫院和110家醫學院校(學科)的科技量值進行計算,發布了權威排行榜。STEM重點選取如期刊論文及引用、專利及轉化、標準和指南等9個直接指標考量科技活動的質量、貢獻與影響。
“我們希望發揮醫學科技評價導向作用,導引醫學的研究方向。”王辰說,如果一項扎實的臨床研究改變了臨床實踐指南,并被國際認可和引用,那么是真正體現臨床實踐價值,而不是某項研究的重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此,STEM在權重上突出體現了被國際權威指南引用的論文和中國臨床指南的研究工作,不僅引導中國臨床研究更加符合國際規范,而且充分體現了臨床研究對臨床實踐的指導。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