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漢服愛好者數量激增:市場規模達9.21億元,女性為主
一、漢服行業概述
漢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貫穿整個中華民族古代史,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核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栺,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
1645年清朝的剃發易服令的強制頒布實施,引起了全國范圍的反抗,但仍未阻止漢服逐漸退出中國人的主流服飾體系之外的歷史事實,直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與精神層面的需求也逐漸凸顯,加上伴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漢服迎來了發展的重大機遇,以2003年民間人士王樂天在鄭州穿著自制漢服走向商場和街區為標志,漢服復興活動開始從網絡走向現實。
成都是漢服運動發展較早的城市,早在2004年開始就有人獨自穿著漢服在市區行走,早期的漢服實體店“重回漢唐”就在成都。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漢服商業化程度不斷加深,雖然從全國范圍來看,漢服實體店數量仍較少,多是網上的淘寶店在銷售,由于面料、形制、設計、創新等各種因素導致一套完整的漢服制作成本較高,價栺較昂貴,穿著次數較少,這讓許多漢服愛好者望而卻步。但從銷售額來看,每年的網絡漢服銷售額連年遞增,漢服的價格在增長,交易量在增長,銷售額和利潤在增長,商業化程度也在增強。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漢服行業市場運營現狀及投資規劃研究建議報告》
二、漢服行業現狀
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漢服愛好者正在迅速增長,2018年增至204.2萬人左右,同比增長72.7%,其中女性愛好者居多且人數比重正在逐漸提高,2018年漢服消費人群中,女性占比增至88.2%。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受用戶群體的影響,漢服商家目前以女裝銷售為主,2018年75.8%的漢服淘寶店專營女裝,21.4%的淘寶店男女裝兼營,只有1.4%的店鋪專營男裝,童裝專營和婚服專營店鋪所占比重同樣較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據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漢服價格主要集中在300至500元的價格區間內,所占比重為43.1%,其次是100至300元區間和500至1000元區間,所占比重分別為25%和23.6%。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8年全年淘寶、天貓平臺漢服銷售額為9.21億元,其中上半年4月份漢服銷售額較高,可能原因是此時是漢服愛好者身穿漢服、賞花踏青的好時節,而4月是又是中國洛陽漢服文化節等漢服相關節日舉辦的月份。下半年11月銷售額較高,和雙十一營銷活動有關。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三、漢服行業競爭格局
隨著漢服逐漸復興,愛好者數量增長推動漢服需求擴大,漢服商業化程度逐漸提高,2018年漢服淘寶商家數量增至815家,同比增長24.4%。淘寶商家主要分布在浙江、廣東、江蘇和四川等地,所占比重分別為14.2%、14%、13.5%和10.6%。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8年淘寶漢服銷售金額排名前十的商家分別為漢服華蓮、重回漢唐、十三余、蘭若庭、鐘靈記、梨花渡、花朝記、都城南莊、流煙昔冷和華姿儀賞。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漢服行業發展趨勢
1、城市化與節日化
全國范圍內展開的漢服文化復興運動,在不同地區的収展程度呈現巨大差異,一般來說,人們對待漢服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漢服収展的程度,這和經濟収展水平以及當地的傳統文化氛圍以及政府態度都有關聯。但大部分漢服復興活動都収生在城市,農村地區較少?偟膩碚f,漢服復興是一場基于城市的文化思潮。
然而傳統漢服的大袖翩翩,寬衣系帶、穿法復雜、形制多樣等特征,幵不適合現代城市人群簡單快捷的生活方式,漢服復興必然走向儀式化和節日化?v觀各地區的漢服活動,也都是基于傳統節日而展開策劃與實施,是基于傳統節日的文化建構和符號重演過程,漢服活動幾乎貫穿所有重大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花朝節、清明節、上巳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以及各種漢服出行日、漢服文化周等,這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都成了著漢服出行的合適時期。
2、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漢服以銷定產,銷售方式特別,采用預售,不同于傳統服飾的分銷模式。預售有2種形式:一種是每次發售前先用樣衣做預售,積攢一定量訂單后生產發貨;另一種,實行定金尾款制,如果定金數量沒有達到預期標準,便會流團,這種一般出現在較小的工作室。這兩種形式優勢在于,解決了服裝行業的老大難問題:庫存和資金壓力。
漢服客觀上屬于小眾服飾,目前仍屬于起步階段,跟成熟的服裝企業比尚有較大距離,但其市場增速很快,每年超過100%的增速發展。而國內柔性供應鏈加速推進和普及,則為小眾服飾等小眾生產力提供供貨基礎。柔性供應鏈能夠做到多款、少量、快速生產,實現低成本的產能。目前傳統供應鏈不斷進行數字化改造,以淘工廠為例,2018年計劃改造200家數字化工廠完善柔性供應鏈,并將開放給3萬多家服裝工廠。
毋庸置疑,小眾服飾前端需求足夠,后端有低成本供貨,以銷定產的獨特生存方式,柔性供應鏈的支持,依托這一載體的集群產業鏈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