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與兒子上演“搶老公”,孩子“鸚鵡學舌”式說話太可愛!
說起李晟和李佳航兩人,很多人或許沒有印象。但提到《新還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和福爾康,許多人恍然大悟,有生之年竟然能看到“小燕子”和“爾康”走到一起,還真的有種不一樣的體驗。
前段時間兩人參加了一檔節目,2歲的兒子意外搶鏡。
在李晟喊李佳航“老公”時,誰知道兒子也跟著叫“老公”。
面對兒子公然搶老公的行為,李晟再次強調 “我老公”!兒子一臉懵懂無辜,也跟著說了一句“我老公”。
哭笑不得的李晟換了一種說話,“你爸爸”,結果兒子也來了一句“你爸爸。”
一時把李晟搞得哭笑不得,喊道:“你怎么罵人呢~”
(圖片來源:網絡)
哈哈哈~母子倆對話的畫面真的看一次樂一次,學說話的寶寶真的太可愛了~
你家有沒有這樣的小復讀機呢?
不要打擊孩子“鸚鵡學舌”
像李晟兒子的這種“鸚鵡學舌”,其實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模仿, 孩子不僅會跟著媽媽喊爸爸“老公”,跟著爸爸喊媽媽“老婆”也是常有的事。
對于剛開始學習語言的孩子,孩子“學舌”說話家長會萬分喜悅,但對于已經可以說話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鸚鵡學舌,可能就會引起家長厭煩。
小康君親戚家兩三歲的孩子,現在就在這個時期。
大人說什么她就跟著重復,媽媽對她說“喊你爸吃飯”,她轉臉對著爸爸說“喊你爸吃飯”;媽媽發脾氣說“你要氣死我呀”,她也來一句“你要氣死我呀”……
(圖片來源:網路)
不僅重復媽媽的話,還會學著媽媽的語氣說話,有時覺得挺逗的,可有時媽媽就覺得她是在故意搗亂,故意來氣她的,所以最后免不了把孩子一頓訓斥。
用媽媽的話說就是“整天怪聲怪氣的,煩死了”。
其實處于模仿學習敏感期的孩子,他們未必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僅僅是為了模仿而模仿。這個時期鸚鵡學舌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
所以,家長要放下偏見,不要一味制止訓斥,以免打擊孩子說話的積極性。再說了,當寶寶“學舌”的時候,也是寶寶增加詞匯量的重要時期呀,抓住時機引導孩子語言更好的發育才是正事!
“鸚鵡學舌”的寶寶如何引導?
孩子之所以出現鸚鵡學舌,與語句長度、詞匯量少、理解能力不足有關,所以相比較訓斥孩子學舌,不如正面引導孩子說話。
1、給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時間
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他們的嘴跟不上大腦運轉的速度,有時候說話太急,嘴里的舌頭就像絆著什么東西一樣。
所以家長在和寶寶說話時,可以多等一會,給孩子足夠的反應時間。再配合使用陳述句引導孩子回答。比如家長說“我想要……”,孩子不知如何回應,家長可以把看到的東西指給他/她,比如小汽車、繪本、零食,以此讓孩子親口說出“我想要小汽車。”
2、增加互動對話頻次
曾有研究人員對3歲內寶寶的語言發育水平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發現同樣是3歲的寶寶,家長互動交流多的寶寶,他們的語言水平以及詞匯量遠遠超過那些很少交流互動的寶寶。
所以家長每天要多和孩子互動交流,少看電視、少玩手機。每天下班多和寶寶做游戲,與寶寶一邊玩一邊交流,一旦孩子詞匯量得到突飛猛進,重復家長說話的興趣就會減弱,要求主動表達的意愿就會增強。
3、給寶寶讀繪本
讀繪本不僅僅是詞匯灌輸,也是激發孩子創造力、學習力、想象力的過程,之后再用語言表達出來,比起單純的模仿更難能可貴。
(圖片來源:pexels.com)
家長可以給孩子讀繪本,隨著寶寶的成長,逐漸增加故事的長度。如果他/她對于書中的某個內容比較感興趣,可以由此多說一些相關的內容。比如男孩子比較喜歡車,那么就可以說更多關于車的事情。
4、豐富語言發育環境
豐富的外界環境可以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育,所以不要經常宅在家中,在天氣涼爽或太陽下山后,可以帶孩子去公園、去小區樓下和其他小伙伴們一起玩耍。
5、家長不說臟話
小康君曾在一個3歲小朋友嘴里聽到過“小兔崽子”、“兔孫兒”等詞匯,不用說,很大幾率是跟大人學會的。
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文明表達,趁著孩子“鸚鵡學舌”,多給孩子示范禮貌友善的表達方式,比如多說“請”、“謝謝”、“你好”等。
只會“鸚鵡學舌”?
小心這里出了問題!
鸚鵡學舌,分為即刻的鸚鵡學舌和延后性的鸚鵡學舌。
即刻的鸚鵡學舌是指孩子對他人的一種即時回應。
而延后性的鸚鵡學舌則有些不同,他們會仿說一些他們之前聽到的話語。比如:
媽媽:“寶寶,你喝奶粉嗎?”
孩子:“要聽話。”(可能是媽媽幾天前說過的話。)
這些孩子可能并不具有作出正確回應的語言能力,有可能存在語言能力的缺失或者障礙,需要家長注意。
鸚鵡學舌只是孩子語言發育的一個小階段,如果此階段非常明顯或持續時間過長,家長需要警惕一下孩子的語言發育情況,必要時候需要就醫評估。
總之,孩子鸚鵡學舌的現象,并不全是在調皮搗蛋,家長可不能訓斥了事,而是應該好好抓住這個階段,啟發孩子獨立組織語言的能力,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語言。
最后你家有沒有小小復讀機呢?評論區分享一下吧~
(文中圖片及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標簽:希志愛野作品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