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會死嗎?”除了性,死亡這堂課再忌諱,也要跟孩子講清楚…
中國的父母非常忌諱兩個字。一個是「性」,另一個是「死」。
談性,羞恥。
談死,忌諱。
缺失的「死亡教育」
前幾天,小康君和家人聊起馬上又到清明,該去掃墓的事兒時,回想起親人在世時的過往,不禁地哭了出來……
突然,一直在旁邊看著這一切的孩子,打斷了我們的對話: “媽媽,太姥爺去哪兒了?”。
“太姥爺在天上呢~”回答孩子的問題時,我并不走心。
誰知,從家庭討論結束,到他上床睡覺,孩子一直鍥而不舍地問:
「媽媽,太姥爺還會回來嗎?」
「他一般什么時候會回來看我們?」
「我以后也會上天嗎?」
……
孩子巴啦啦地問,聽得小康君頭都炸了,后來實在忍不住,便不耐煩地說道: “在天上的人,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人死了是不能回來的!懂么!別問了,趕緊睡覺!”
一陣安靜后,便是狂風暴雨。寶寶撕心裂肺的哭,我突然意識到不該大聲吼他,不該這么直白地解釋,以致于嚇到了孩子。
安慰了許久,孩子平靜下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媽媽,你會死嗎?”
原來,那場“暴風雨”是孩子無法接受爸爸媽媽以及親人,將來會消失的結果而爆發的。
小康君這才意識到,是時候和孩子談談「死亡」這個人生必經的命題了……
白巖松曾經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趁著今天是清明節,各位寶媽奶爸不妨也把欠孩子的死亡教育給補上吧~
為什么中國父母
這么忌諱“死”這個字?
(圖片來源:www.sohu.com)
《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于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
死亡教育,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家庭教育體系里的一片空白。
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 傳統的習俗把「死」這個字,判了“死刑”。好像一切與之相關的都不吉利。
過年期間家里任何人都不準說死這個字,因為不吉利!
小孩子說一句:“我快累死了!蓖瑯訒獾郊议L的呵斥:“快呸呸呸,小孩子家家的不準說死。多晦氣啊~”
還有,“你去死吧~”也不知不覺成為大人小孩兒口中的臟話。
所以,一提起「死」大家都下意識地“躲避”。但是,這樣并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身心健康。
忌諱和孩子談「死」
有什么可怕的后果?
家長普遍認為,性和死的最好回答就是一句話: “孩子長大自然就明白了!
這句話,也讓躲避這類話題的家長,擁有一個完美的理由。
可是,各位寶媽奶爸知道嗎?
當孩子拿死亡的話題開始向你發問時,你沒有好好的解釋,就可能陷入兩個極端。
在不知死亡的含義時莫名的恐懼和抗拒,產生錯誤的認知,將來面對關于死亡的場景時,可能 會被負面情緒壓抑著,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寶寶性格的發展。
而當孩子長大了, 在知道死亡的真正含義時,卻對生命沒了敬畏心,漠視生命。
那些社會新聞中,致自己和他人生命不顧的沖動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從小沒有正確認識死亡,無法通過死亡認識到生命的可貴,自然也不知道珍惜生命,容易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當兒戲。
所以,不要把孩子與「死亡」完全隔離,因為這不是保護,而是傷害。
和孩子解釋「死亡」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讓孩子懂得珍惜現下所擁有的一切,教會孩子好好生活,避免孩子走向極端。
永遠都不要讓血淋淋的教訓,去回答“死亡教育無用論”,因為后果是慘痛的。
那么,該怎么和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是為了教他好好生活
(圖片來源:blog.sina.com.cn)
孩子目前的認知,是無法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的, 孩子們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為死亡在他們眼中是:消失、分離、被拋棄。
所以,各位寶媽奶爸在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前」,需要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那么,當孩子問死亡相關的話題,我們該怎么回答呢?
1
用場景給孩子解釋死亡
>>>>
場景一:解釋死亡并給予孩子安全感
黃磊曾在節目中被女兒多多問及死亡是什么,他的回答充滿了智慧。
黃磊:“你知道星星的光是什么嗎?每一顆星星都是屬于一個人的。每一個人要離開這個世界,就到天上變成了星星!
多多:“星星那么小,等我上了天怎么分得出哪顆是你?”
黃磊:“我們就變成一顆星星了,一家變成一顆,相愛的人會在天空重逢,永不分離,我們一家人在一起。變成一顆最明亮的星星!
像黃磊這樣解釋,孩子們就少了對分別的恐懼感,反而會覺得更有安全感了。
>>>>
場景二:死亡不可怕,重要的是過程。
網友@C貓晨 在面對寶寶提出的死亡問題時,是這樣回答的。
家里養了十年的寵物兔,死了。
我告訴女兒, 兔子死了,沒有了。但我們還有許多和兔子的合影、游戲視頻。
女兒看著我挖了個深坑把兔子埋了, 后來每當再問起兔子時,她都會指院子里的樹下說:沒了。
那時,她1歲。
其實孩子什么都懂,只要你肯說,她就明白。
>>>>
場景三:死亡其實是另一種“生命”的延續
臺灣作家劉墉帶兒子去看楓葉,飄落下來的楓葉場面十分壯觀。
劉墉便趁機給兒子來了一趟「死亡教育課」:這世上沒有永不凋零的樹葉,每個人也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死亡,和出生一樣,都是很自然的事。
死亡是一場告別,雖然避免不了傷感,卻依然可以像楓葉一般美麗。
后來,他的兒子在作文中寫道: “自從那一天開始,我就對死亡沒有之前那么害怕了,因為爸爸的話讓我感受到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2
用死亡教孩子珍惜當下
孩子們的生命才剛開始,死亡離他們還很遙遠。所以,解釋過死亡的含義后,我們 要把“風向”引到當下的生活中。
曾經,小康君的閨蜜也犯過和我一樣的錯誤, 回答死亡的問題時過于直白。
小康君是道理都明白,沖動是魔鬼。
而小康君的閨蜜,簡直就是虎啊~
因為她直接給她的孩子懟了句: “死,就是永遠見不著了!”
導致她孩子因為擔心、害怕,整宿沒睡著!
其實, 用場景回答孩子死亡的問題后,我們要立即將話題轉到現實生活中。
比如可以這樣說:“生命是有限的,小兔子離開了我們,是因為它的時間到了。不過它的到來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和美好的回憶。
你看你現在多幸福啊,有爸爸媽媽陪著,好吃好喝的,還有朋友和玩具。
所以,你要更加珍惜和享受這一切才會感到開心和快樂哦~
3
用當下教孩子敬畏生命
想必許多家長都看到過下面這些社會新聞吧?
小年輕們因情感糾葛自殘、因一句話不順奪人性命、因無法承受壓力墮落自殺……
這一切,都是輕視生命的后果。
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樹葉、親人的離世、寵物的離開、疫情的殘酷,都是我們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最佳時機。
擁有到消失的人和事,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們需要正視死亡,讓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告訴他們珍惜當下,珍愛生命。告訴他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做更有意義,更不負此生的事情。
今天是 清明節,也是掃墓祭祖、緬懷先烈的日子。
不妨趁著這個日子, 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談死亡。
不要再對孩子諱莫如深了,因為我們教育孩子成才之前,要先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好了,如果認為今天的內容有幫助到你,別忘了 「分享」給身邊的一起看看吧~
「
- 標簽:日韓人體藝術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