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選:科學家的“進”與“退”
王選的進與退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宋春丹
發于2019.7.15總第907期《中國新聞周刊》
2018年12月18日,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教授、方正集團技術奠基人王選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評“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
作為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技術的創始人、方正的“精神領袖”,王選曾以《后漢書》與大家共勉:“察身而不敢誣,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不敢矜,遭患難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不以亡能居尊顯之位,自行若此,可為方正之士矣。”
這段話,也可以說是王選的進退之據。
彎道超車
1976年夏,北大“小助教”王選力排眾議,提出要跳過日本流行的光學機械式第二代照排系統,跳過美國流行的陰極射線管式第三代照排系統,研究國外還沒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
漢字精密照排是1974年8月設立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的三個子項目之一。北京市出版辦公室下發的蓋著三個大紅印章的文件明確寫道:“748工程”采用二代機方案,由北京大學承擔研制任務。
盡管有紅頭文件,王選仍堅持自己的四代機方案。因為他查外文資料時發現,二代機早就沒有前途了。
他多年養成的科研習慣是,做一個項目之初,首先要了解清楚國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動向。他去中國科技情報所查資料,那些外文期刊的借閱卡多是空白的,他的名字常常是第一個。
這時候,他“收聽敵臺”練就的外語快速反應能力發揮了作用。60年代初,他在查閱國外文獻時常感到,每個單詞都認識,每個語法都懂,就是看不快,于是從1962年開始聽Radio Peking。不過癮,又去聽國外的電臺,VOA受干擾聽不到,就聽BBC,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事情被揭發出來,“收聽敵臺”成了他的罪狀之一,還讓他進了學習班。
人們嘲笑他的異想天開。“你想搞第四代,我還想搞第八代呢!”還有人懷疑,他在“玩弄騙人的數學游戲”。
他找到賞識他的“748工程”辦公室主任、電子工業部計算機工業管理局局長郭平欣,據理力爭:“搞應用研究必須要有高起點,著眼系統成熟時未來的國際技術發展,否則,研發出來的成果已是落后的。我們不能跟在國外先進技術后面東施效顰,費力不討好!”郭平欣說:“你的想法我非常贊同。我沒有看錯人,可以搞!”
四代機方案最終獲得立項,北京大學成立了“748工程”會戰組(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的前身),由王選負責整個系統的總體設計和研制工作。
后來王選看到錢學森對1956年回國之初建議中國先搞導彈、再研制飛機的解釋,頗有心有戚戚焉之感。錢學森說,搞導彈容易搞飛機難。因為飛機是載人的,涉及安全性材料等問題,中國基礎工業薄弱,一下子上不去;而導彈是一次性消耗,制導是依靠算法的,中國人聰明,完全有能力想出好的算法。
無獨有偶。2001年,中國工程院評選“20世紀我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王選掛帥的“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以一票之差位居“兩彈一星”之后,排名第二。
決戰市場
盡管王選的跨越式路徑選擇獲得了支持,但如果他沒有做出與跨國公司決戰市場的第二個關鍵決定,“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可能只是鑒定會上一句“國際先進水平”的評語,而不可能成為一場“印刷革命”。
就在原理性樣機研制的緊要時刻,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國門打開。“狼”來了。
1979年,世界上最先發明第四代激光照排機的英國蒙納(Monotype)公司在上海、北京展出英國制造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準備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國內出版印刷界大多傾向于引進這一系統。
1980年2月,時任國家進出口管委會副主任的江澤民給幾位國務院副總理寫了一封四頁的親筆信,反對引進,主張支持北大等單位研制完成先進的系統。主管科技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也大力支持,批示說:“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術從火與鉛的時代過渡到計算機與激光的時代。”鄧小平也批示,“應加支持”。
由于領導人的支持和Monotype系統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完善,第一次引進風潮暫時平息。
不久,王選主持研制的原理性樣機通過國家鑒定。王選后來曾說,原理性樣機的研制是他一生中難度最大、挑戰最多和最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有些設計算得上“首創”。可惜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這項工程,用的卻是相當于國際上60年代初期水平的國產硬件。因此后來硬件條件一旦改善,一些“首創”性設計就失去了意義。但你不可能讓歷史倒流,讓中國的國門早10年對世界打開。
王選決定“見好就收”,不致力于原理性樣機的實用和生產,而是集中精力研制基于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真正實用的Ⅱ型機。
1983年夏,Ⅱ型系統研制成功,但很快就在第二次引進高潮中遭到重創。
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不但符合當時大勢,相關人員還可以出國考察、接受培訓,國內出版印刷企業一時間趨之若鶩。在人民日報社組織的是否引進外國系統的專家論證會上,除新華社外,絕大多數參會者都贊成引進。
與第一次風波的1979年相比,1984年的改革開放已前進了一大步,有關部門更少干預地方和各部門的引進工作,市場成為主導性的力量。
不利的消息接連傳來:一家國家級大報社最終決定購買美國HTS公司的照排設備,6家大報社購買了美、英、日等國生產的5種不同牌子的照排系統,幾十家出版社、印刷廠購買了蒙納系統和若干臺日本第三代照排機……
1984年的一天,王選向剛上任的校長丁石孫提議,北大應該成立自己的開發公司。在丁石孫的支持下,1985年春天,北京大學發文成立科技開發公司(1986年正式注冊為“北京理科新技術公司”,后更名為北大方正)。
王選相信,應用技術成果一定要在市場上接受考驗。他曾說,自己能夠作出貢獻,可能跟比較能“看破紅塵”有關。鑒定會常常是“皆大歡喜”,只有市場的認可才是實打實的。而且他一直有一種“負債心理”,因為這一技術還未形成產業,國家投資尚未收回。他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有種“逆潮流而上”的感覺,這個決戰市場的過程是九死一生的,松一口氣就會徹底完蛋。
另一位破釜沉舟者,是經濟日報社印刷廠廠長夏天俊。他做過多年記者,思維活躍,在反復考察各種照排系統后得出結論:盡管國外的照排比鉛排跨越了一大步,是個質的飛躍,但國內王選研制的照排系統卻已經跨了兩大步了。他決定配合王選上激光照排。做出這個決定,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已經被“逼上梁山”了。
1987年5月22日,《經濟日報》的四個版面全部開始采用北大的華光Ⅲ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近十天中,系統的軟硬件問題層出不窮。王選手忙腳亂,膽戰心驚。一天他值了一夜班回家,同為項目合作者的妻子陳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