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在古神翼龍類研究中取得新成果
近日,《巴西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團隊對中國的古神翼龍類研究的最新成果。博士研究生張鑫俊等詳細描述了一件保存完整的返祖中國翼龍(Sinopterus atavismus)化石新材料,這件標本產自于遼寧凌源四合當下白堊統。返祖中國翼龍最早由我國學者于2016年命名為返祖 “華夏翼龍”。研究人員通過對新材料詳細的對比研究,認為返祖 “華夏翼龍”應修訂為返祖中國翼龍,歸入中國翼龍,并補充修訂了中國翼龍的頭骨和頭后骨骼特征。
中國翼龍(Sinopterus)屬于古神翼龍科(Tapejaridae),是一類沒有牙齒的翼龍,其典型特征是鼻眶前孔大、前上頜骨脊組成的頭飾從頭骨的前端一直延續到頭骨的后端。古神翼龍科成員化石相繼在巴西、摩洛哥、中國和西班牙地區被發現。中國的古神翼龍類成員中一些屬種的有效性還存在爭議。2002年,汪筱林和周忠和研究員研究命名了董氏中國翼龍(Sinopterus dongi),這是中國最早發現的古神翼龍類。在其之后發現的 “谷氏中國翼龍”被認為是董氏中國翼龍的年輕個體。此外,在我國熱河生物群還有一個一直存疑的 “華夏翼龍”,這類翼龍和中國翼龍的主要區別在于前上頜脊形狀上的細微差別,大部分翼龍研究者認為它們脊冠之間的微小差異是由種間差別或性別差異引起的,而非屬間差別,即 “華夏翼龍”是中國翼龍的晚出同物異名。在2017年出版的《中國古脊椎動物志》第二卷第四冊翼龍類中初步總結和修訂了中國發現的古神翼龍類,將“季氏華夏翼龍”作為董氏中國翼龍的晚出異名;具冠 “華夏翼龍”(“Huaxiapterus” corollatus) 和本溪 “華夏翼龍”(“Huaxiapterus” benxiensis)放入中國翼龍屬,保留原種名。
基于新材料,本研究修訂了返祖中國翼龍的系統學位置,并補充和修訂了其形態特征。先前將返祖中國翼龍正型標本歸為新種的鑒定特征是:其第二和第三翼指骨的后表面具有明顯的溝狀構造,而第一和第四翼指骨不具有此溝狀結構,以區別于其它的古神翼龍類。然而依據很多前人的研究,此特征亦存在于其它的古神翼龍科中,如古神翼龍科另一個分支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