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講解員根植熱土同講紅色故事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安志鵬 通訊員封康康
穿上軍綠色的講解服,帶領游客在南梁革命紀念館和陜甘革命紀念園之間穿梭,為他們講述發生在南梁這片熱土上的紅色故事,這是趙銀蘋每天的工作。
而在南梁革命紀念館附近的列寧學校里,每當游客走進校園,身著小紅軍服的小學生何勇凱就會字正腔圓、繪聲繪色地為他們講解這座學校的光輝歷史。
很多人不知道,趙銀蘋、何勇凱,其實是一對母子,一個在南梁革命紀念館當講解員,一個在列寧學校當小講解員,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共同講述著“南梁故事”。
趙銀蘋是甘肅白銀人,大學主修旅游專業。2010年,她考入南梁革命紀念館,成為一名專職講解員。對于一個外地人來說,華池的人文歷史是陌生的,這里代代相傳的革命英雄故事也是陌生的,于是趙銀蘋先從背講解詞開始。
沒有專門的老師指導,趙銀蘋就到展館學習熟悉,遇到不清楚的內容,就找資料、查文獻,力求弄明白。一個月后,趙銀蘋背熟了包括南梁革命紀念館、抗大七分校舊址、大鳳川軍民大生產基地舊址等各類紅色遺跡的所有講解詞,成為同批專職講解員里第一個接待參觀團隊的人。
為了鍛煉和提高自己,每次看到有游客到南梁革命紀念館參觀,趙銀蘋就主動去邀請游客聽她講解,中途卡住了,就給游客道個歉繼續講。講完紀念館,她還要推薦游客去抗大七分校舊址、軍民大生產基地舊址再講。“我跟游客說,只要你們愿意聽,我就免費給你們講。”趙銀蘋抓住一切機會勤學苦練,很快熟悉掌握了講解工作。
趙銀蘋到南梁革命紀念館工作時,兒子何勇凱只有兩歲。就這樣,她跟兒子、丈夫過了五年的“兩棲式”生活。兒子上二年級時,她將兒子從西峰帶到了南梁。
從城里學校轉到南梁鎮列寧學校,初到這里的何勇凱很不適應。第一次月考,何勇凱的成績明顯下滑。“媽媽,我要回西峰,我不想在這里上學。”那天看著兒子哭紅的眼睛,趙銀蘋心里很難過。她一邊安慰孩子,一邊給孩子講自己剛來南梁時的事情,講南梁的故事,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堅強生活。
很快,何勇凱就適應了南梁的環境,學習成績穩步提升。節假日的時候,何勇凱就跟在媽媽身邊。媽媽在前面講解,兒子跟在游客后面“聽講”,在不知不覺中汲取紅色“營養”。
受媽媽的感染,何勇凱從小就喜歡聽紅色革命故事,他暗下決心:“要像媽媽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講解員。”上小學三年級時,他以出色的表現成為列寧學校的“實習講解員”,每天做完功課就纏著讓媽媽教他講解的站姿、語氣、表情等,然后對著鏡子反復練習。除此之外,他還利用周末讓媽媽帶他到學校的展覽館練習走位、手勢等等,一有時間就在書本和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年級時,9歲的何勇凱成為列寧學校的正式講解員。
在南梁這片紅色革命熱土上,每天接受著紅色革命精神的沐浴,趙銀蘋認真負責、好強上進,何勇凱勤學善思、自強自立,母子兩人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利用業余時間,趙銀蘋自學教育學、心理學,并考取了導游證、心理咨詢師三級證書,取得國家開放大學本科學歷。她還經常去參加各種演講、講解技能大賽,在省市各種大賽中屢獲獎項。
今年8月底至9月中旬,趙銀蘋參加了由省關工委、省教育廳聯合組織開展的“全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百場巡講”活動,她以“娃娃主席習仲勛”為主題,先后為全省多個學校的師生宣講了習仲勛同志少年從學、投身革命、兵變兩當、轉戰南梁、教育子女等生動故事。“我熱愛這份工作,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傳播火種的使者,讓紅色文化走進每個人的心里,讓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趙銀蘋說。
憑借著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表現,今年,何勇凱被評為“新時代甘肅好少年”。10月中旬,他作為甘肅省唯一的代表,參加了由全國少工委在北京舉行的“紅領巾心向黨,爭做新時代好隊員”實踐體驗分享匯報活動,深情講述了南梁閆洼子四十二烈士為保護紅軍物資獻出寶貴生命的感人故事。
“革命烈士們不怕犧牲的精神讓我敬佩。我有幸生活在南梁這片紅色土地上,我一定要講好紅色故事,做好紅色基因的傳播者!”在交流分享中,何勇凱這樣說道。
趙銀蘋(左一)給游客講述南梁故事。
何勇凱(右一)給同學們講述列寧學校的光輝歷史。
趙銀蘋給兒子整理“軍帽”。
趙銀蘋給兒子輔導講解知識。
。▓D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封康康提供)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