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又見大唐”風物
“穿越”千年,“又見大唐”風物
“今年是公元2019年。假如我們穿越回1400年前,當時,唐王朝剛剛過完一周年‘生日’,我們應該能碰到20歲的李世民,完全可以跟他交個朋友,然后偷偷告訴他,你以后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皇帝;假如我們穿越回1300年前,那時正值開元盛世,十幾歲的李白正在老家四川讀書,我們完全可以翻越蜀道去找他,跟他說,來的時候我構思了一首詩不錯喔,你聽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近日,系列節目《又見大唐》在遼寧衛視播出。這檔輕松親切又不失濃郁文化氣息的節目,不僅開創了特色展覽與電視節目相結合的模式,也為向普通觀眾普及文物、歷史、美學知識,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觀眾看出門道
10月7日,由國家文物局、遼寧省委宣傳部主辦,遼寧省文物局、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博物館合力打造的大型文物特色展覽“又見大唐”開展。
展覽以珍貴的繪畫和書法展品為主線,與其他品類文物形成鏈接,全面展現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族融合及絲綢之路帶來的中西方文化交流,體現大唐盛世的繁榮昌盛。
為了此次展覽,遼寧省博物館不僅將館藏唐代書畫傾囊展出,還商借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文博機構的珍貴藏品,100件展品中包括一級文物38件。
開展以來,觀展者絡繹不絕,《簪花仕女圖》《蕭翼賺蘭亭圖》《虢國夫人游春圖》《萬歲通天帖》《仲尼夢奠帖》等一級文物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而系列節目《又見大唐》的助力推廣作用顯著。“早就看到了開展的消息,但一直沒有來,怕看不懂。連續看了幾周《又見大唐》節目,對其中很多展品有了了解,有些我還做了筆記。今天來看展,我覺得應該能看出些門道。”11月26日,一位在寒風中排隊等待觀展的觀眾如是說。
一件件國寶“活”起來
“展覽開幕以來,觀者如潮。推出同名系列節目,是想幫助大家深入了解展覽背后的故事,讓大家看到,靜態的展覽背后,是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大唐王朝。”系列節目《又見大唐》總撰稿、主講人鄭毅介紹,節目以特展中的文物為線索,以解讀文化為重心,以增進廣大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了解為目標。
與《國家寶藏》等大型綜藝節目不同,《又見大唐》以“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懷”為切口,以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國寶的前世今生和不為人知的故事,旨在以國寶為載體展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系列節目《又見大唐》共分36集,周一至周五的日播版時長為10分鐘,由鄭毅擔綱主講人;周六播出的6集,邀請知名主持人王剛擔綱主講人,同時配以吳炎亮、馬寶杰等專家的訪談,讓一件件國寶文物“活”起來。
吸引年輕人走進文化的“核”
“雖然是一檔電視節目,但它依托的是珍貴的館藏文物,這些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必須非常明確,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講故事時的引申、渲染都必須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因此,《又見大唐》比一般節目要求更多、更嚴格。此外,這些文物代表著大唐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在撰稿的時候必須對相關領域有所涉獵,廣收博覽,綜合起來一一查證,再梳理邏輯結構……工作量非常大。”鄭毅說。
鄭毅認為,唐王朝風流勁健的文化精神和雄渾豁達的胸襟氣魄一直延續至今。只要找出今天生活中與這些文化精神緊密相關之處,觀眾自然而然就會被吸引。所以,他在撰稿時嚴格遵照九字箴言——專業性、有故事、口語化。“做節目的時候,我始終在提醒自己,一定要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想他們最需要掌握些什么,最需要看到哪些歷史文化信息……我希望他們以輕松的方式獲取這些信息,但不是戲說,把故事講得花團錦簇,笑過之后什么也沒有留下。”鄭毅說。
通過高收視率的系列節目,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走進博物館觀看特展,也讓鄭毅對如今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有了新的思考。“現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與過去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節目不同,是一種‘文化的核、綜藝的殼’的形式,是與年輕人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追求相匹配的,這樣才能吸引他們走進這個‘核’。”他說。(記者 劉淼)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