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70年·身邊的變畫
大美70年·身邊的變畫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91206/75/6321058525425760075.jpg)
① 王晶/繪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91206/76/5842303807700078756.jpg)
② 金川/繪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91206/47/11157766880449150371.jpg)
③ 舒莎/繪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91206/68/5272449482910809844.jpg)
④ 廖俊立/繪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91206/74/1613401433162599298.jpg)
⑤ 臧亮/繪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91206/28/4606709666699366524.jpg)
⑥ 付繼紅/繪
本期主題:食
創作院校:四川美術學院
指導教師:付繼紅
①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大多數人還在溫飽線掙扎。很多人吃的都是雜糧粗面、野菜稀飯,白菜、土豆是為數不多的蔬菜。白米、白面是老百姓一年到頭最奢侈的念想。“吃了嗎?”民以食為天,鄰里見面打個招呼,填沒填飽肚子是最大的關切。
② 物質匱乏時期,食品限量供應,買什么都要憑票證。那時候,普通人家餐桌上的菜肴非常單調,老百姓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只有逢年過節時,家人才會圍坐一起,“幾近無限量”地包頓餃子。那幾乎是一家老小的“盛宴”了。
③ 忽如一夜春風來,生產力解放,糧食夠吃了,肉類、蔬菜也多了。糧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餐桌上開始呈現前所未有的豐盛。隨著國門的打開,“洋餐廳”漸漸進入中國。以前,“下館子”是一件令人眼饞的事兒,現在,獨具特色的美食城在各地興起,花式小吃和菜品給人們的味蕾帶來新鮮的體驗。
④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食品豐富起來,多種菜系開始在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出現。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中國菜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胃口,俄羅斯美食、法國大餐、意大利比薩、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紛紛進軍中國,中國人不出國門便能吃遍世界。
⑤ 21世紀初,大魚大肉不再受追捧,人們更看重食品的綠色、健康。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精”,居民的飲食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有機農產品逐漸占領各大超市,吃東西前先看看卡路里含量成為很多都市白領的習慣。粗糧、野菜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睞,重新成為飯桌上的新寵。
⑥ 隨著餐飲業的發達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外賣點餐成為許多消費者的需求。打開電腦或手機,五花八門的菜品就躍入眼簾,想吃什么點什么,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美食。到了不熟悉的外地,手機軟件隨時可以推薦口碑好的餐廳、有特色的地方小吃。無論飲食方式怎么變,“吃”承載著人們果腹的欲望、溫暖的愿望、幸福的渴望,在飲食的天地里,愿每個人吃得好,心情也好。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