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精神的拓進之路
【探索星空】
作者:王海紅(曲阜師范大學現代語文編輯部副編審)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筆墨是中國畫的基本語言。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手段,也是精神內涵的載體。它凝聚著獨特的風格和審美情趣,突顯出中國文化獨有的特色和氣質,使人通過藝術形象認識真、理解善、欣賞美。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應不斷完善其語言體系,豐富其表現內涵,彰顯時代審美風范,使中國畫在時代轉換中繼續發揚光大。
春雪(中國畫)吳冠中
傳統文化是筆墨精神的根基
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特定的承載形式,與中華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畫深厚的文化基因、價值源泉,它蘊含豐富的美學思想,其獨特個性決定了中國畫的審美意向、形式語言和表現方式。黃賓虹在《畫學篇》有云:“變易人間閱滄海,不變民族性特殊”。變化發展的中國畫有著穩定不變的東西,這就是筆墨精神,它是中國畫的核心與靈魂。浩瀚博大的中華文明與文化,是中國畫強大生命力與創新活力的立足點,是其不可動揺的根基。
尖峰食刻(中國畫)陳治、武欣
在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對其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中國畫追求意境的表現,而意境是超越具體的物象,充分發揮藝術的想象力,以獨特的筆墨語言傳達出的一種哲理性的感受與領悟。顧愷之的“傳神寫照”、謝赫的“氣韻生動”、倪瓚的“逸筆草草”、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都體現了這種“大象無形”的審美取向。
援非醫療隊(中國畫)張小磊
自古以來,“書畫同源,詩畫互補”是中國畫的特色。歷代畫家都強調除了要有精湛的筆墨技藝,還要有精深的人文修養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像王維、蘇軾這樣的古代文學大家,同時也是名垂青史的書畫家,蘇軾“書畫本一律”“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的思想,歐陽修“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的詩句,都強調畫家要有詩人的深思妙想與高雅情趣,善于在畫境中營造詩境。沒有文化的深厚修為以及獨特的領悟力,就不可能創作出具有表現力的中國畫來。
樹高葉茂,系于根深。時代在發展,傳統文化仍然是中國畫筆墨精神的根基和脈絡。在當前中西方藝術思想的碰撞與交鋒中,傳承中國畫文脈精神,彰顯中國文化價值,對于中國畫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畫追求和諧之美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平和互補、與人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諧,這既是中國人的社會理想、價值追求,更是文化認同。
“和”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美學理念。中國畫體現了哲學家、思想家所提出的“天與人”“心與物”“文與質”等相輔相成、相稱相生的理念,表達了對天地祥瑞、萬物協和、中庸平和的價值觀的尊崇,強調在對立與統一的張弛中,實現情與景融、思與境諧、神與物游,從而營造詩情畫意、和諧交融的深遠境界。
中國畫講究人品和畫品的一致,講求心性才情的統一。南朝謝赫千載不易的“六法論”,唐代朱景玄影響深遠的“四品說”,清人黃鉞見地深刻的“二十四畫品說”,都是指技進于道而超越于繪畫形式之外,追求立意和繪畫氣息的品質和格調,強調無論布局或用筆造境都以寄情為旨歸,從而使作品能夠打動人心、引發共鳴。
季羨林曾有言:“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和諧,和諧是中華民族送給世界的偉大禮物。”作為中國文化的符號,中國畫應帶給人們心靈的慰藉、審美的愉悅與身心的陶冶,從而有助于人們平和地看待精神的困惑,從容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勞作和奔波,促進人與人之間融洽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宇宙萬物和諧共生,實現民心回歸安詳、家庭和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堅守文脈 其命維新
創新是中國畫的生命,中國畫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傳承創新的演變史。從唐代李北海“似我者病”到齊白石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從康有為“如仍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到徐悲鴻“擷古人之長可也。一守古人之舊,且拘門戶派別焉不可也”;從李可染“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到吳冠中“藝術是不可能重復的,藝術抄襲的東西就沒有價值了,藝術需要有創造性”,中國畫繼承民族核心審美并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促進了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
創新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信源自開放創新。中國畫的發展應立足傳統的核心要義,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廣泛吸納各種文化營養,借鑒各種藝術形式和觀念,吸收新的表現元素和手段,用獨特的筆墨語言向世人描繪發展中的中國圖景,講述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精神與中國氣派,重構筆墨新意趣,成就筆墨新氣象。
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實踐蘊藏著最鮮活、最豐富的創作資源,是中國畫出新出彩的源頭活水。走進歷史的現場,投身現實的情境,以切身感受體驗改革發展的深刻變化,用鮮活的實踐成果展示改革發展成就,這樣的作品才會真實、生動、有溫度,才最能激發人們的共鳴,打動人、鼓舞人。當前的社會環境為中國畫作品反映與引領時代創造了條件,中國畫家要認識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為祖國鼓呼,為人民歌賦,用筆墨丹青繪制新時代的美麗畫卷。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29日 09版)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