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傳染病高發季,手足口病危害大!
進入盛夏,天氣異常炎熱,人體免疫力也相對低下,尤其是體弱的兒童更易受到疾病的“青睞”。除了感冒、發燒、腹瀉等常見疾病外,近期兒童傳染病也頗為流行。在江蘇省中醫院兒科門診,每天被診斷為傳染病的患兒不在少數。專家表示,夏季是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水痘、猩紅熱等傳染病高發,孩子出現發熱、咽痛等不適癥狀要及時就醫,平時家長要注意預防。
專家表示,皰疹性咽峽炎是最近發病率最高的兒童傳染病,其次是手足口病,兩者有一定的交叉性,不容易區分。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腸道病毒引起,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發病初期臨床癥狀都表現為發熱、長皰疹。不同的是,患有皰疹性咽峽炎的兒童皰疹集中在口腔咽喉部,而有些患兒除了咽喉部,手心、足底和臀部也會長皰疹,從而被確診為手足口病。
雖然兩者癥狀較為類似,但手足口病的危害比皰疹性咽峽炎更為嚴重。皰疹性咽峽炎是感染柯薩奇病毒所致,就像病毒性感冒一樣,一般1周左右能自愈,但通常會伴有細菌感染,表現為血象高,此時就需要用抗生素治療。而手足口病常見病毒除了柯薩奇病毒,還有一種腸道病毒EV71。這種病毒會引起患兒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如心肌炎、肺水腫、腦膜炎,甚至造成死亡。
對于手足口病患兒,如果手足心有皰疹,但孩子只是伴有低熱或者是完全不發熱,精神狀態很好,這種屬于輕癥,如果沒有合并細菌感染,服用些口服藥即可,一般醫院都有內制劑解毒搽劑、皮炎洗劑可以同時外用輔助治療。當出現精神差、抽搐、嘔吐等癥狀,則是重癥,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
專家介紹,水痘也是夏季常見的傳染病,傳染性比較強,沒有出過水痘的兒童與傳染源一旦接觸,一半以上都會感染發病。水痘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主要是通過唾液飛沫或是接觸了患者接觸過的用具而得病。水痘常見于2-10歲的兒童,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二次感染發病者極少見。
水痘病毒感染人體后,經過大約2周的潛伏期,可出現頭痛、全身不適、發熱、食欲下降等前期癥狀,繼而出現皮疹,再發展為水皰,常伴有瘙癢。由于夏季天氣炎熱,皮膚容易出汗,難免感覺奇癢難耐,孩子忍不住抓撓,使得水痘較難愈合。提醒家長,孩子在注意衛生的同時,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除加強預防措施外,一旦孩子的周圍有人感染了水痘,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去正規醫院檢查。
猩紅熱全年均有散在發病,但在春夏季節尤為明顯,雖不多見,但不容忽視。
該病由細菌性感染引起,常見于2-8歲的兒童。發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體紅腫,表現為發熱、咽痛、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1-2天之內就可能出現皮疹,逐漸蔓延至全身。同時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可見“楊梅舌”。嬰幼兒起病時可發生驚厥。
兒童傳染病關鍵在預防,平時家長應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1、避開傳染源。在傳染病流行期間,盡量不帶寶寶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2、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加強身體鍛煉,注意家庭及周圍環境衛生,講究個人衛生,不吃生冷食物。
夏季是水痘、手足口病、諾如病毒等傳染病高發季節。醫生認為,適當對患病嬰幼兒進行主動“隔離”,能有效防止傳染病毒交叉感染。
夏季,家長大都喜歡帶孩子去戶外或者一些公共場所玩耍,一些傳染性病毒通過空氣傳播,傳染性較強,一旦有一名嬰幼兒患病,其他免疫力稍低的嬰幼兒就很有可能被傳染患病。預防病毒感染,除日常消毒、嬰幼兒身體清潔、做好預防接種外,還要對已患病的嬰幼兒進行適當“隔離”。
專家表示,這里所說的“隔離”,并不是嚴格意義上將攜帶傳染性病毒患者進行全方位的人群隔離,而是指像手足口病、幼兒急疹、水痘等傳染病,一般病程恢復期為10-14天左右,在此期間家長應對已經患病的嬰幼兒進行主動“隔離”,避免在公共區域交叉感染,避免與其他嬰幼兒過多身體接觸,減少傳染的可能性,這樣能有效降低嬰幼兒患病的可能性。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