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中耳炎的診治及預防
中耳炎是兒童時期常見病與多發病。很多小朋友都可能有過突發耳痛的經歷,有時候甚至疼痛難忍,非常難受。不得已,家長深更半夜急急忙忙抱著小朋友往醫院趕,大夫看過后很快有了診斷,告訴家長,小朋友患上急性中耳炎,需趕緊治療,否則有可能出現鼓膜穿孔和流膿,影響聽力。通過醫生的積極治療,小朋友耳痛很快緩解了,病情獲得了痊愈。
中耳炎的癥狀表現
中耳炎尤其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見于兒童,臨床常表現為耳區脹痛、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下降及耳鳴,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兒童常表現為聽話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可伴有發熱、頭痛、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一旦鼓膜穿孔,可見膿液從耳中流出,此時腫脹的癥狀反而減輕。常發生于感冒、扁桃體炎、急性傳染病時,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若急性期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一旦轉變為慢性中耳炎,不僅會導致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小兒中耳炎的類型及其表現:
1、卡他性中耳炎
又稱滲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膿性中耳炎,嬰幼兒常見,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負壓引起。表現為耳悶,聽力下降,自聲過響,自述吞咽時耳內作響,耳鳴如吹風樣,擤鼻時耳內有氣過水聲,可有輕度耳痛。檢查見鼓膜渾濁,黯淡無光,如毛玻璃油紙狀,可有不同程度內陷。透過鼓膜可見液面,偶見氣泡。聽力檢查多呈傳導性聾或混合性瘤,鼓室負壓,鼓室圖呈B型。
滲出性中耳炎是小兒常見的致聾原因,加強本病的預防工作對小兒的防聾治聾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
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多發生在上感或急性傳染病時,尤其在體弱、免疫力低下、貧血、糖尿病等患兒。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局部癥狀
①、耳部痛:發病時,耳深處極度疼痛,也可有乳突部壓痛或患側頭痛,多在夜間,小兒痛醒,幼兒用手抓耳或搖頭,煩躁不入睡,啼哭拒食;
②、耳漏:鼓膜一旦穿孔,膿液可從耳道排出,開始可為血性,后為黏膿性。
全身癥狀
小兒較成人重。高熱可達40℃以上,可有高熱驚厥;嘔吐、腹瀉,嚴重時有腦膜刺激癥狀。
局部檢查
炎癥持續2-3日,膿液積聚,鼓膜彭隆,最后鼓膜緊張處破潰,膿液外溢,耳痛稍緩解。
檢查:
在穿孔前全鼓膜極度充血,標記消失,向外彭隆;穿孔后常見自穿孔處搏動樣溢濃。聽力檢查為傳導性聾。如乳突受累,乳突紅腫、壓痛。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居多,有時有變形桿菌等混合感染。患耳常因在急性期未能徹底治愈,局部破壞較重,或病理改變特殊,感染反復發作,持續流膿,聽力減退。按病理改變,可分為三型:
單純性
多由于咽鼓管感染,鼓膜中心性穿孔,主要病變在黏膜,中耳黏膜肥厚增生,分泌物多呈黏液或黏液膿性,多無惡臭,無骨質破壞。
壞死型
除中耳黏膜炎癥外,伴有骨質破壞,包括聽小骨、上鼓室及乳突,常有肉芽組織或息肉形成,觸之易出血。分泌物多呈膿性,有臭味。
膽脂瘤型
可繼發于鼓膜邊緣性穿孔或大穿孔,外耳道鱗狀上皮侵入鼓室,甚至乳突。鱗狀上皮角化層不斷脫落積聚、脂肪變性,形成干酪狀團塊,繼續擴大,周圍骨質壓迫吸收,日久可波及乳突及鄰近組織,包括乙狀竇、硬腦膜、迷路、面神經管等引起多種合并癥。
檢查:
鼓膜有大穿孔或松弛部邊緣穿孔,內有多量白色干酪狀分泌物,量不多,有奇臭。細菌培養常有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混合感染。局部可有肉芽組織增生。X片或CT可診斷膽脂瘤。
中耳炎的病因
1、小兒咽鼓管發育特點
正常人鼻咽部和耳朵是相通的,從鼻咽部到中耳之間的這條通道叫咽鼓管,小兒的咽鼓管比較短、寬且直,呈水平位,病原體及分泌物很容易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癥。
2、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
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而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流感等常常會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當鼻咽部存在大量細菌的時候,這些病原體就很容易進入耳部。
3、嬰兒喂奶不當
如嬰兒平躺著喝水、喝奶,水或奶會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導致中耳炎的危險。所以,寶寶喝奶或其他飲料時,要將他的頭抬高一些,并隨時給他擦掉流出來的水或奶。
4、外耳蔓延
給小兒掏挖耳朵,不小心損傷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導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發生炎癥。
5、敗血癥
少數中耳炎是由于敗血癥引起的,常見的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等。
6、不潔環境
如吸煙、通風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孩子接觸感冒病菌或病毒的機會大大增加,從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7、疲勞、睡眠不足或體力消耗過大
疲勞、睡眠不足或體力消耗過大會引起免疫力下降,易發生呼吸道感染。
8、治療中斷
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幾天藥后癥狀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消失,這時不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就認為寶寶已經好了,停止吃藥和治療。中途停止治療是急性中耳炎長期不愈甚至轉為慢性的原因之一。
中耳炎的治療
因病治療,清楚病癥,保持鼻腔通暢,防止污水入耳,防止繼發感染。各型治療有所不同:
1、卡他性中耳炎
初期可試用藥物治療:1%麻黃素滴鼻,適當給予抗組胺藥、腎上腺皮質激素。無效,應做鼓膜穿刺術,抽出積液;病情較重,可同時注入透明質酸酶或醋酸可的松。病情反復,可采取鼓膜切開或粗針穿刺、放入引流小管,留著可暫不取出,長期觀察,經常插管自行脫出,穿孔自愈。
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要全身治療,止痛鎮靜,足量抗生素。鼓膜彭隆時,切開引流。如已穿孔,穿孔過小時,應擴大切口以利引流。采取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隨時清除耳道積膿,可用過氧化氫洗凈,選用含抗生素的滴耳劑或滴眼劑滴耳等。
密切觀察病情,如持續流膿,應注意乳頭炎合并癥。如有腦膜刺激癥狀,應除外顱內外合并癥,一旦發現,應手術治療。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a、單純型
分泌物細菌培養,選用對細菌敏感藥物滴耳。如膿液減少,只有少量黏液,可采用4%硼酸酒精、1%氯霉素甘油。粉劑如碘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待干耳3個月以上未復發,可考慮鼓室成形術,修補鼓膜,改善聽力。
b、壞死型
先以藥物治療,如無效,應行手術治療,清除病灶、肉芽及壞死組織。
c、膽脂瘤型
較小上鼓室膽脂瘤,可先行保守治療,如95%酒精經上鼓室穿孔反復穿刺沖洗,保持干燥。乳突大膽脂瘤應先行乳突根治術,以徹底清除病變為主,長期觀察。
提示:
1、反復中耳炎會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連硬化,使聽力進一步下降。如不適當用藥,另可引起內耳神經功能下降,導致更難醫治。
2、中耳反復發炎可導致骨瘍型或膽脂瘤型中耳炎,骨頭受侵襲時有可能導致面神經癱、腦膜炎、腦膿腫等顱內外并發癥,甚至有生命危險。
3、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治療,耳內的液體沒有被吸收,則會導致鼓室硬化、粘連性中耳炎、膽固醇性肉芽腫等繼發疾病,造成永久性聽力下降,治療非常困難。嬰幼兒時期正是學習語言的好時間,如果因聽力困難造成語言學習障礙,就如同關上了孩子認識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戶,嚴重影響孩子的心智發育。有部分家長對分泌性中耳炎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的認為只要耳朵沒有接觸過不潔的水就不會得中耳炎;有的以為只有耳朵流膿才是分泌性中耳炎,因而耽誤了治療的時機。中耳炎有很多種類型,是在冬春季節比較常見的耳部疾病之一。家長一定要及早察覺孩子的行為,發現異常及早帶孩子到耳鼻喉醫院治療。
中耳炎的預防
1、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注意休息,保證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堅持鍛煉身體。
2、防治呼吸道感染
預防感冒是預防中耳炎的基礎,若不慎感冒應及時治療。在感冒期間鼻腔內的分泌物會增多,此時不可用手捏緊鼻孔擤鼻涕,因為這樣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壓力,使鼻涕和細菌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感染中耳炎。孩子感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異常,尤其是對得過中耳炎的兒童更要引起重視。
3、注意耳部衛生和保持耳部干燥
游泳時選擇干凈的游泳池,不要在骯臟的水域游泳。若不慎將水流進耳朵里,應及時吹干耳朵,將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讓吹風機距離耳朵5-10cm之遠,向耳內吹。以暖風或冷風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細菌及霉菌生長的溫濕環境。
4、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時適當地處理
小兒肥大的增殖體,要及早醫治。得麻疹等急性傳染病時,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潔衛生,以防止中耳炎。
5、合理飲食
飲食要清淡、容易消化、營養豐富,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蔥、蒜等,以防熱毒內攻。平時,也應該多吃一點清火敗毒的食物,如金銀花露、綠豆湯等。
6、避免嬰幼兒嗆咳
給孩子喂奶時避免過急或奶嘴上的孔較大,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引起嗆咳,使乳汁通過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感染。
7、避免耳外傷
如給孩子挖耳朵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耳內的皮膚黏膜而引起感染。
中耳炎檢查
1、血常規
白血病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
2、乳突部影像學檢查
小兒因乳突發育不成熟,故要雙側同時照,以便對比,有利于診斷。
提示:
乳突氣房呈密度增高影,均勻如云霧狀,或可有骨質破壞,鼓室、乳突均不含氣。
中耳炎治療
因病治療,清楚病癥,保持鼻腔通暢,防止污水入耳,防止繼發感染。各型治療有所不同:
1、卡他性中耳炎
初期可試用藥物治療:1%麻黃素滴鼻,適當給予抗組胺藥、腎上腺皮質激素。無效,應做鼓膜穿刺術,抽出積液;病情較重,可同時注入透明質酸酶或醋酸可的松。病情反復,可采取鼓膜切開或粗針穿刺、放入引流小管,留著可暫不取出,長期觀察,經常插管自行脫出,穿孔自愈。
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要全身治療,止痛鎮靜,足量抗生素。鼓膜彭隆時,切開引流。如已穿孔,穿孔過小時,應擴大切口以利引流。采取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隨時清除耳道積膿,可用過氧化氫洗凈,選用含抗生素的滴耳劑或滴眼劑滴耳等。
密切觀察病情,如持續流膿,應注意乳頭炎合并癥。如有腦膜刺激癥狀,應除外顱內外合并癥,一旦發現,應手術治療。
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單純型
分泌物細菌培養,選用對細菌敏感藥物滴耳。如膿液減少,只有少量黏液,可采用4%硼酸酒精、1%氯霉素甘油。粉劑如碘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待干耳3個月以上未復發,可考慮鼓室成形術,修補鼓膜,改善聽力。
壞死型
先以藥物治療,如無效,應行手術治療,清除病灶、肉芽及壞死組織。
膽脂瘤型
較小上鼓室膽脂瘤,可先行保守治療,如95%酒精經上鼓室穿孔反復穿刺沖洗,保持干燥。乳突大膽脂瘤應先行乳突根治術,以徹底清除病變為主,長期觀察。
寶寶患中耳炎護理16招
1、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注意休息,保證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堅持鍛煉身體。
2、寶寶出現感冒癥狀時
如果寶寶已經患上了感冒,除了要及時吃藥治療,還要注意日常護理,避免引發中耳炎。
3、防治呼吸道感染
預防感冒是預防中耳炎的基礎,若不慎感冒應及時治療。在感冒期間鼻腔內的分泌物會增多,此時不可用手捏緊鼻孔擤鼻涕,因為這樣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壓力,使鼻涕和細菌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感染中耳炎。孩子感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異常,尤其是對得過中耳炎的兒童更要引起重視。
4、緩解鼻塞流鼻涕,保持呼吸順暢
嬰幼兒的咽鼓管尚未發育成熟,因此,鼻咽部細菌及分泌物容易經過此管進入中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當孩子鼻塞或者鼻涕流不止時,家長應注意改善和保持寶寶鼻腔和咽鼓管的暢通。對于小寶寶,可以用吸鼻器幫助吸除鼻腔中的黏液。睡覺時可以將嬰兒床的床頭墊高,大一些的寶寶可以用厚一點的枕頭將頭部墊高,這樣能夠很好地避免鼻腔內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內。
5、擤鼻涕不要同時捏住兩鼻孔
研究結果顯示,咳嗽和打噴嚏不會使鼻膜黏液跑到鼻竇中,但是擤鼻涕卻會使鼻膜黏液充滿鼻竇,使得鼻竇變成病原菌滋生的溫床。因此,感冒鼻分泌物較多時,家長應教會寶寶先擤一側鼻孔,再擤另一側鼻孔,切勿同時捏住雙側鼻孔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小兒模仿力很強,家長應注意自己擤鼻涕的行為是否正確。
4、給寶寶喂奶時
喂奶的姿勢不正確,很容易使得奶奶流入咽鼓管內而引起中耳炎。
5、母乳喂養時要抱著喂
有的母親白天工作勞累,夜間斜躺在床上喂奶,有時嬰兒還在吃奶卻睡著了,這時奶汁很容易順著嬰兒的臉流入外耳道內引起炎癥。所以在喂奶時,應盡量抱起嬰兒,同時還要防止因嬰兒頭部位置過低,喂完后輕拍嬰兒背部2~5分鐘。防止口中含有的剩余奶汁流入咽鼓管內。
6、人工哺養兒注意喂奶姿勢
用奶瓶喂奶,不能讓嬰兒平躺仰臥,應該先把嬰兒抱起來放在膝上,然后將其頭部斜枕在自己的左臂上,再用右手拿著奶瓶喂奶。喂奶速度也不宜太快、太猛,當嬰兒哭鬧時應暫時停喂奶,以免咳嗆將牛奶噴入咽鼓管。尤其是3個月以內的嬰兒,更要避免喂奶姿勢不正確而導致的嗆奶或者中耳炎。
7、避免長時間吸奶嘴
很多父母喜歡讓寶寶含著奶嘴玩,這種小道具雖然能讓寶寶保持安靜,但其實也會大大增加寶寶感染中耳炎的危險。有研究發現,頻繁的吸吮動作容易使病菌從鼻腔后端進入到咽鼓管,所以家長要注意,避免寶寶長時間含奶嘴哦!
8、避免嬰幼兒嗆咳
給孩子喂奶時避免過急或奶嘴上的孔較大,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引起嗆咳,使乳汁通過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感染。
9、巧用棉簽
媽媽在給寶寶洗澡時,洗澡水總是很容易進入耳朵內,液體常在寶寶的中耳積聚。為寶寶洗澡后若發現其耳道口附近潮濕,可用耳用棉簽輕微擦拭,勿深入。
10、保持耳朵干燥
可用吹風機(離耳道口約30cm,弱風)將耳朵吹干。將干凈的毛巾沾濕后擰干,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輕輕擦拭寶寶的外耳部位。如果用棉簽清潔耳部,千萬不可將棉簽深入寶寶的耳朵內部看不見的地方。棉花球的頂部小、底部大,可防止棉簽深入寶寶的耳朵內部而不小心傷到耳膜。
11、避免耳朵進水
小兒洗頭及游泳時盡量不要嗆水,以防污水逆行嗆入咽鼓管。要防止耳朵進水,還可以將寶寶耳朵由后到前按住貼緊臉部,就不易致耳朵進水。如進水可以使用軟棉棒,在頭部把棉花撐呈蓬松狀。輕輕插入耳朵旋轉,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寶寶的頭部不能動。還有帶寶寶游泳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小時以內。
12、不要隨便掏耳垢、 避免耳外傷
很多媽媽見到寶寶耳朵里有一點耳垢,便覺得要幫寶寶掏耳朵了,以防耳垢越來越多;而有一些家長則喜歡用牙簽或火柴梗給小兒掏耳屎,這是不恰當地做法。挖耳屎易將鼓膜戳破或是將耳道皮膚損傷,使外耳道細菌經過破損的鼓膜進入中耳引起炎癥。
13、注意耳部衛生
讓吹風機距離耳朵5-10cm之遠,向耳內吹。以暖風或冷風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細菌及霉菌生長的溫濕環境。
14、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時適當地處理
小兒肥大的增殖體,要及早醫治。得麻疹等急性傳染病時,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潔衛生,以防止中耳炎。
15、合理飲食
飲食要清淡、容易消化、營養豐富,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蔥、蒜等,以防熱毒內攻。平時,也應該多吃一點清火敗毒的食物,如金銀花露、綠豆湯等。
16、注意耳道異物
防止小兒將異物塞入外耳道,引起感染而波及中耳。
注意事項1、不要給寶寶挖耳朵,避免細菌侵入引起感染。 2、寶寶洗澡、洗頭時,防污水流入鼻及耳內。游泳后可用細小衛生棉簽輕輕擦拭外耳道以保持清潔干燥。
3、擤鼻涕時不要雙手同時擠壓鼻子,應一側一側進行。 4、家長應細心觀察小兒的聽覺及語言發育情況。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到有條件的兒童聽力診斷中心就診。
5、家長應該戒煙,避免小兒被動吸煙,有利于降低小兒分泌性中耳炎和上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