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魚的寶寶更健康!
兒童多吃魚肉有什么好處呢?
在這之前,大家很有必要先了解魚肉的營養價值哦。魚肉味道鮮美,不論是食肉還是作湯,都清鮮可口,引人食欲,是人們日常飲食中比較喜愛的食物。魚類種類繁多,大體上分為海水魚和淡水魚兩大類。但不論是海水魚還是淡水魚,其所含的營養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不過是各種營養成分的多少而已。魚肉營養價值極高,經研究發現,兒童經常食用魚類,其生長發育比較快,智力的發展也比較好,而且經常食用魚類,人的身體比較健壯,壽命也比較長,其奧妙在于魚類的以下營養特點:
魚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如黃魚含17.6%、帶魚含18.1%、鮐魚含21.4%、鰱魚含18.6%、鯉魚含17.3%、鯽魚含13%。魚肉所含的蛋白質都是完全蛋白質,而且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適合人體需要,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魚肉的脂肪含量一般比較低,大多數只有1-4%,如黃魚含0.8%、帶魚含3.8%、鮐魚含4%、鰱魚含4.3%、鯉魚含5%鯽魚含1.1%鳙魚(胖頭魚)只含0.9%、墨斗魚只含0.7%。魚肉的脂肪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不飽和脂肪酸的碳鏈較長,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海水魚和淡水魚都含有豐富的磺,還含有磷、鈣、鐵等無機鹽。魚肉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尼克酸。這些都是人體需要的營養素。
有滋補健胃、利水消腫、通乳、清熱解毒、止嗽下氣的功效,對各種水腫、浮腫、腹脹、少尿、黃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于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常吃魚還有養肝補血、澤膚養發的功效。
另外,魚肉的肌纖維比較短,蛋白質組織結構松散,水分含量比較多,因此,肉質比較鮮嫩,和禽畜肉相比,吃起來更覺軟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所以,可以看出,魚類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含量豐富,口味好、易于消化吸收的優點。
專家提醒
魚肉營養豐富,是很多媽媽給寶寶增加營養的佳品。可是媽媽們要注意了,并非所有的魚都適合寶寶吃,下面有健康專家來聊聊寶寶吃魚該注意些的事項。
魚沒燒透就不能讓寶寶吃。經常吃未經煮熟的魚或生魚,就有可能患寄生蟲病,出現食欲不振、腹疼、肝腫大、黃膽以及浮腫等癥,嚴重的會引起腹水。
媽媽們要知道,在鮮魚中,特別是淡水魚中常有寄生蟲寄生。因此家長們在做魚時,一定要煮熟燒透,不能讓寶寶吃生魚和沒有燒透的魚。
魚松營養價值高,食用方便,而且不用擔心魚刺問題,家長們也許會認為這是寶寶最好的吃魚方式。因此,有些爸爸媽媽讓寶寶大量食用魚松:拌稀飯、拌面條,給寶寶作零食。
然而,有研究表明,魚松中氟化物含量比較高。假如爸爸媽媽每天給寶寶吃10-12g魚松,寶寶將從魚松中吸收氟化物8-16mg,再加上每天從水和其他食物中攝入的氟化物,那么,寶寶體內的氟化物的量很容易超過安全值。氟化物在體內蓄積,容易導致寶寶食物性氟化物中毒。很多兒童發生氟斑牙或氟骨癥,都與過多食用含氟化物過多的食物相關。
所以,魚松可以吃,但是不能當作營養補充品長期食用,更不能成為寶寶攝取魚肉的惟一來源。
媽媽選購魚類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肉質要有彈性、魚鰓呈淡紅色或鮮紅色、眼球微凸且黑白清晰、外觀完整、鱗片無脫落、無腥臭味等。
羅非魚、銀魚、雪魚、青魚、黃花魚、比目魚、馬面魚等。這些魚肉中幾乎沒有小刺。吃帶魚時先去掉兩側的刺,就只剩中間與脊椎骨連著的大刺了,也很好剔。吃鱸魚、鯽魚、鰱魚、胖頭魚、武昌魚時,可讓寶寶吃魚腹肉,沒有小刺,可以放心給寶寶吃。
此外,媽媽還要注意,魚肉買回家后最好采用清蒸或烤的方式,避免油炸,以保留最多的營養。還有,既然了解了哪些魚刺少,媽媽們完全可以進行更多嘗試,比如說:自己動手做魚泥。選用刺少的魚,去頭尾取中段,去皮和中央骨,用斬砸的刀法把魚肉剁得極細,用手攤開看不到顆粒,似泥一樣,這就是魚泥(也叫魚茸)。然后,你可以按照購買的瓶裝魚泥的配方進行燉、炒、煮,也可添加各種蔬菜泥烹飪,配制更多口味的魚泥給寶寶吃。
- 標簽:一站到底胡曉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